计每坝用钱一万零五百。为银六千两。此实砌之砖之方数也。砖抛水中。欹斜堆。多有嵌空之处。断不能用至一千四百方。则有五千金之帑。在下南可成一坝矣。上南向不用砖。亦无旧砖之可市。开制造。每砖约需十文十一文。比下南每方约加银一两五钱。共约加银二千两。通计一坝用银七千两。以每年购料购石之费。节省二万。便可成砖坝三座。三年之后。坝多而埽自省。断不至再有加价之虑矣。此亦变通之一法也。

抑犹有进焉者。凡砖石及柴土之坝。惟水中始有之。若滩上筑坝。则用土足矣。然滩有老滩新滩之分。老滩之面。比伏秋水面高二三尺至五六尺不等。若于其上筑坝。则坝在滩上。水在滩下。坝与水两不相值。惟坝头临水。可以镶埽抛石。而上首下首不能也。大溜一至。滩腹淘空。动辄塌滩四五丈。滩塌而坝随之。虽极穹窿。亦归无益。惟新滩之阅二三年者。冬春水不上滩。可筑土坝。伏秋有溜镶埽抛石。无溜则听之。比之老滩。较为有用。或谓既长新滩。是溜势已去。安用此土坝者为。不知黄河工段。无定之中。原亦有定。如下南险工。由十七堡以至二十一堡。为历年抢险之地。其中或提或坐。小有变迁。如同治十年十一年。则在二十堡至二十一堡。而十八堡以上无事。迨十二三年。则在十七八堡。霜清后直至十六堡。而二十堡至二十一堡无事。通计此一厅河势。不出此黑冈上下六堡之中。已去者未必不来。方来者未必不去。至于十五堡以上。二十二堡以下。如魁星楼回回店。未始非著名之古险。而此数十年中。淤闭已久。虽置之不问可也。今二十堡下之新滩。高于水面三尺。入伏以后。水必上滩。有工无工。难以预定。乘此尚可筑坝之时。成坝三座。以为水去复来之备。斯未雨绸缪之上策也。此外各厅有相同者。亦以此法行之。每岁可成数坝。一朝溜至。其守易矣。此之砖石柴土。岂不效同而费省哉。

一曰埽制宜更也。河工之用埽。自汉已然。明潘印川宫保我 朝靳文襄公之治河。凡险要之地。皆恃埽以守御。未尝以埽为引溜生工也。亦未尝弃埽而抛砖石也。自用柳改而用。而古法于是一变。自横埽尽为直埽。而古法于是又一变。自是以来。愈变愈下。直至今日。而埽遂为利少害多之物矣。成忠查成案。窃以为古埽之变为今埽者。其弊有六。请得详而言之。治河方略云。埽必柳七而草三。何也。柳多则重而入底。然无草则又疏而漏。故必骨以柳而肉以草也。又曰。柳遇水则生。草入水而腐。为土性既宜之。且又省费而易办。乾隆十九年。江督尹文端继善奏言。河工料物。柴柳为上。次之。柴柳入水。耐沤而经久。柳质尤重。压埽沉着有力。入水经一二十年不腐。至一二年后朽坏无存。柴不如柳。然犹胜于。此皆言镶埽之物。莫良于柳。而草则所以补柳之疏漏也。有明一代埽皆用柳。每高五尺之埽。用草六百斤。柳三百六十斤。柳少则以苇代之。无用者。康熙二十年。民柳渐少。始劝各官种柳。二十六年以后。河工用柳。大半取之官柳。时或不足。亦以芦苇代之。无用者。河工之用。见于章奏者。自雍正二年河南布政使田文镜始。其时每一斤。开销银一厘。是年云南布政使李奏言。前三十余载河不为患者。实河臣靳辅之力。彼时沿河种柳。今河官取两岸产柳之地成田。纳租分肥。而料则仍派于民。奏入。乃复申官地种柳之令。历乾隆嘉庆终不能复。然如乾隆十八年张家马路漫工。犹草柳并用也。由道光至今。竟不知埽有用柳之说矣。柳质既重。历年又多不用柳而用。于是遂无三年不换之埽。此埽之易柳为者。其弊一也。埽者。河工所常用。治河书但谓之埽而已。不言为横为直也。以卷埽及捆镶之埽推之。则其体宜必横。不横则埽台不能卷。不横则船不能捆。此理之易见者。今河工之埽。皆以秫之头向外。自顶至踵。有直无横。询之年老之兵弁。皆言自古如此。成忠详加考验。始知河工口号。凡镶埽筑坝。皆有丁顺之分。直者为丁。横者为顺。乾隆四十七年。阿文成公堵青龙冈漫口。两边进占。地势不顺。奏言应于上水南首。自南钉桩。向北进占。进至七八占。仍向西进占。如此丁顺做去。似为较稳。是则丁顺云者。一直一横之谓。通工之所习闻者。不独镶埽然。即筑坝亦然也。治河书无直埽横埽之说。而有丁埽顺埽之名。治河方略云。御冰凌之埽。必丁头而无横。何也。冰坚锋利。横下埽则小擦而靡大磕必折也。然埽湾之处。则丁头埽又兜溜而易冲。必用顺埽。鱼鳞栉比而下之。然后可以挡溜而固堤。又云。抢救顶冲之法。于外滩地内。离堤三四十丈。飞掘丈许深槽。卷做高丈许丁埽。先期埋入。或百丈或七八十丈。下至稍可舒展处为止。若离堤甚近。则即于大溜内先用顺埽保护。一面仍于顺埽外卷下丁埽。均看大溜长短。以定埽个多少。以方略所言。合之阿公之奏。则丁顺即为横直。而今日之直埽。即古之丁埽无疑矣。

顶冲大溜。岁不一见。今所谓险工。大都皆埽湾及绞边之顺溜耳。埽湾之溜。其力亦能塌。然其深则不过二丈。惟用丁埽以兜之。然后始至三四丈。若顺埽则仍止二丈。断无太深之理。何以言之。凡顺下之埽。非卷即捆。卷做之埽。其上必加散料。兼压大土。埽为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