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而徒之折杖。则以二十杖为一等。故各项罪名加等。祗有进加之法。不闻有退扣之法也。若以满流加徒役二年为加四等。必将以加徒三年为加六等。设如罪犯杖六十徒一年。再加一等。则应杖七十。徒一年半。岂可不以加徒半年为一等。而转以加杖之十为一等。且遂以加至杖一百。即为加四等乎。再如杂犯流二千里。应准徒四年。如依流罪实发。系于满徒上加一等。兹于满徒上再加徒一年。而仍按半年为一等。不将疑为加二等。而杂犯反重于实犯乎。逐类推求。均似不相符合。又查律载。诬告人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若诬告人至死罪未决者。其情节较重。不当第拟以流。而究尚未决。岂容反坐以死。故于流罪上加徒役三年。以期合乎加罪三等之文。而仍不失乎罪止满流之义。至由满流加徒上再加一等。除充军外。似别无加等之法。盖加徒役三年。役满仍可安然为流民。军则入当差。终身劳苦。是军之为罪。较满流加徒为重。而与祗问流罪并无加徒之说者。更属悬殊矣。如泥满徒为六等。而以拟附近军为从轻。则虽由满流上加至极边烟瘴。亦祗为加五等。犹不可与加徒三年之罪相埒。势必加之至于死而后为加重也。设有诬告死罪未决。而又系例内指明于诬告加等律上再加一等治罪之犯。又将何以办理。查道光九年。安徽省秦学建捏款妄揭印官。曾经审依枉揭上司例。于诬告死罪未决拟流加徒律上。再加一等。拟以附近充军。安得以拟流加徒。不与军流同为一减。遂谓军之名重实轻欤。今该抚将王耀曾依律拟流加徒。又加一等拟军。似属照例办理。其可否照覆之处。恳再交馆核办。是否有当。伏候钧裁。

  请盗案仍照原律定拟疏同治十二年  
王榕吉

窃自中原兵戈满地。命将出征者数十年。糜费帑饷者几万万。生灵之惨被屠戮死于非命者。又不知几千万矣。究其祸乱之原。皆由于州县之纵容强盗。大吏之粉饰太平。养痈贻患。以至于此也。溯查 国初原定刑律。强盗已行。但得财者。不分首从皆斩。岂好为严酷哉。正欲其有所畏而不敢犯。乃辟以止辟之义也。无如州县规避处分。往往讳盗为窃。以多报少。道府以上等官。亦以少报盗案为督捕之勤。政治之美。加以幕友习气。总以开脱强盗。不轻杀人为积阴德。于是凡有报盗之案。必先设法消弭。其实在无可消弭。饬役严拏者。捕役又贿纵不肯遽拏。或不得已而获犯到官。非认把风。即认瞭望。非以未经拏获之犯为盗首。即以在狱病毙之犯为盗首。熬刑狡展。是其所长。解上翻供。尤其惯技。无可如何。拟以遣流不数年而遇赦释回。其为强盗如故也。或不俟 恩赦。中途即已脱逃。或甫经到配。旋即远扬。其为强盗仍如故也。且自恃其善逃法网。呼朋引类。号称绿林英雄。此犷悍凶很之徒。所以日积日众。而明火持械捆缚事主拒杀事主之案。所为层见而迭出也。即 辇毂之下。亦复明目张胆。肆行无忌。外省之所谓有案必破。有犯必获者。不过如是云云。实则强盗结伙横行。死者十之一。不死者十之九也。甚或已到法场。行将受刑。犹大声高唱。自逞好汉。似此愍不畏死之犯。一有倡逆为乱者。趋之如骛矣。故一贼起。而旦暮之闲可集数百。不数日而数千聚。此祸乱之所以起伏靡常。而聚众为盗。直同儿戏矣。今虽军务渐就平定。而伏莽尚多。未可以目前之安。视为可从宽典。臣亦知网开三面。原属好生之仁。然火烈民畏。胜于水懦民玩。使若辈果知强盗之有犯必诛。即知凡事可为。而强盗断不可为。惩一以警百。岂非杀一人以生百人乎。且使知凡人可从。而强盗万不可从。为从者少。即为首者亦少。从此大乱不作。其为生全何可胜数。故生人而当谓之仁。杀人而当亦谓之仁。况现行之例。虽云强盗无分首从。但得财者皆斩。其中遇有情节可矜。像貌尚不甚凶者。地方官亦每曲为原宥。置诸不得财之例。犯人不认。即不复深究。各省盗案题本。所称临时畏惧不前。及忽而腹痛落后者。皆莫须有之事。不过借以贷其一死耳。好生之心。尽人皆有。惟既欲安良。必先除盗。臣为预杜乱源起见。可否请 旨饬下刑部。仍照原律定拟。切毋遽议更张。庶几刑期无刑。数十年后渐成刑措之治。则良民幸甚。天下幸甚。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

  修复首伙盗犯悔罪投首减罪旧例疏光绪五年 刑部
窃维弭盗之法。必以严缉首盗为先。首盗党羽既多。踪尤秘。能使其党互相攻发。庶根株可以尽拔。而渠魁不至稽诛。此臣部旧例。所以有伙盗供获首盗免死一条。立法虽似从宽。用意实为严密也。查例载。伙盗供出首盗所在确实地方。一年之内拏获者。将供出之伙盗。照例免死。减发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若系例应减等之盗犯。改拟杖一百流三千里。又盗首伤人逃逸。若能捕获他盗解官投首者。照伤人伙盗自首例。减为杖一百徒三年。嗣于同治九年。将此两条修并。改为强盗首伙各犯。于事未发觉及五日以内。若能捕获他盗。及同伴解官投首者。系伤人盗犯。杖一百徒三年。未伤人盗犯。免罪。若在五日以外。及闻拏捕获他盗。及同伴投首者。系伤人盗犯。减为杖一百流三千里。未伤人盗犯。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