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治寇犹之治水。昔禹之治水分为九河。盖以水势太盛。不得不分其流以杀其势耳。所谓分贼势者此也。匪马肥捷。一日可行二百里。官军当其前则不能遏其冲。逐其后则不能追其。匪常以此制胜。此其眼也。从而制之。则彼废矣。夫马可陷之使毙。可毒之使尽。可诱之使来。可骇之使奔。可饵之使不能用。可拒之使不得逞。古法具在。择其便于行者。使而用之。则敌骑庶或可制。所谓刺贼眼者此也。第赵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生未亲履行闲。又未读诸路文报。兵情贼势。讵能得乎要领。但痛盗贼之侵侮我 国家。涂炭我人民。草茅发愤。私心计划如此。谨陈之以俟裁择。

  直隶防捻各守河岸议        
徐志导

当此多事之秋。州县不能漫不设备。其名为团练。而实顾募数百人。最系下策。日久费必不支。藉壮声威。镇压土匪。祗可取效一时。而非经久之计。一旦有事。此数百人仍不足恃。何苦虚糜。兵本无多。请兵亦无益。试问一乡一邑之间。驻兵千名。已是极多之数。其兵不足额。临敌脱逃。甚且滋扰地方。种种弊端。俱不必计。此千人者。又安能御数千之贼。况贼犹不止数千乎。乡团抽丁。即可镇土匪。若必使之联庄逐日操练。则渐成固结之势。御贼不足。而抗官有余。河南等处均有覆辙。岂可故蹈。今惟有各守河岸尚是一法。因逆匪甚众。北地既无险隘可守。平阳漫野。防不胜防。惟有河流阻隔之处。贼即不能冲突而前。临时再筑短墙蔽身。则我能伤贼。贼不能伤我。胆气更壮。但须沿河处处有人有枪。即贼匪万万不能飞渡。特须贤有司亲赴各乡。破口极言贼一过河。大家万无生理。必须大家拚命守河。方有性命。务使众人深信不疑。再为分布。某村出丁若干名。火枪若干杆。至河沿某处防守。在某村之次。就河岸计。先尽附近村庄。人数不足。再渐及远。倘遇有警。即由州县传知。鸣锣为号。各处派守之处。总须先将境内河沿丈量。共若千丈。绘成一图。注清地名。以每人相去五尺计之。即可得需人之定数。村多人众者。可令换班。以便持久。平时演习数次。须给口粮。闲时各安本业。无须经费。似较虚应故事者。稍有把握矣。查黄河漫口。由直隶南界长垣东明开州入山东境。穿运河归大清河入海。固系天险可凭。其南运河由清河县入境。经故城景州东光交河南皮沧州青县静海至天津入海。滹沱河由平山入境。经正定城晋州束鹿深州衡水武邑阜城献县河闲大城永清东安至天津入海。亦京师省会东南之天堑也。其余支流小港。不尽可恃。是在贤有司不惮烦劳。先期约定。庶几一旦有事。不致仓皇。即劝有经费。亦可发商存以待用。目前可勿虚糜。转致临时缺乏。此不但村民自身家。亦官之性命爵位所系。此举办成。原非易易。然舍此即非钱不行。实无别法。况此次捻匪突犯山东。其大清河北岸民团。直至海滨。横列数十万人。齐力拒守。捻匪即不能北犯。已有明效。非托空言。其但顾目前无事畏难苟安者。愚也。其强作大言不务守而讲战者。妄也。谨议。

  书袁端敏公上科尔沁亲王书后    
孙衣言

予编端敏公年谱。既得尽见公之奏议。复取其在军中与同时大臣书阅之。其与胡文忠公李忠壮公及今相国曾公书。皆深得当时大计。至读所上科尔沁亲王书。谓王之威望。一时所仰。关系全局安危。不可轻试以损威。又以王之初出。欲移军北路以辅之。呜呼。何其料事之明。为虑之远也。夫当捻北犯河南山东。震惊畿辅。  天子出亲王经略之。欲速灭贼耳。而公以谓不可轻试。吾顾谓其料事之明为虑之远者。非谓王之不足以平贼。而谓贼之不足以烦王也。夫捻贼以闾巷无赖之徒。以焚掠为生。以杀戮为事。其悍虐不足自固。其苟且非有远图。而其飘忽轻浮之性。亦非可以兵家之常理治也。使其初起。 朝廷不误于一切言抚之说。诚得三四悍将。精骑一二万人。与之追逐。索贼以战。使之不得休息。彼且土崩瓦解之不暇。岂真能为中原祸哉。而王以肺腑之亲。居藩翰之重。自海上事起。而忠诚果毅之。已为中外所共知。庚申之变。 庙谟未有所定。奸臣阴掣其权。弃地利以资敌国。旷日持久。以泄兵谋。至于一蹶不振。而岂王之过哉。 朝廷以为海上之事。不复可为。遂出王以当狂寇。而岂知王之威望。宜令之守。不宜令之战。宜令坐镇根本。以为深远之虑。不宜令逐利远出。以求疆场之功也。及王既出。山东荡平。沛霖授首。而王卒以身殉之。岂非所谓轻试以损威者哉。盖公固虑之矣。今日事变所趋。如痈疽之据于腹心。非针石毒药之所得施。而有万不得已之策焉。一宜建藩辽渖。以用东三省之劲兵。一宜建藩云代。以抚内外蒙古之属国。此二藩者。其形势足以为京师之护。而其人之骁健趫捷。亦敌国之所无也。得亲贤以树虚名。得忠诚果毅之大臣以求实。而国家盘石之势。隐然复有所托。王之既亡。则无以为股肱之寄矣。此可为痛惜者也。至公所请移兵以辅王者。其虑又有深焉。盖王之忠诚果毅。人所不能及也。而其短颇在于用人。方王之用兵于直隶山东。人皆知王之身先士卒也。皆知王之绝远货财也。而所部诸将。则有择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