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一自康熙乾隆两朝 内府舆图外。推近人李兆洛之图为最确。然仅记府厅州县之名。而关塞要害诸小名。皆在所略。阅者不免茫然。今自山川城邑。以及险堡镇。巨细毕登。以便讨论。

 一李氏图北至外喀尔喀。东至朝鲜。西至新疆后藏阿里而止。今此图北抵俄罗斯北海。东至日本琉球。西至泰西人所云地中海。南至越南。琛赆所萃。尽日出入。戎索方名。靡不具列。所以见声教之覃。渐被之广也。

 一地球浑圜。仰同天体。亦分三百六十度。中国自赤道北十八里始。每二百里为一纬度。今以北极出地度数。旁记于图之右方。而赤道经度。北狭南。即以虚线记于图之上方。以便稽考。盖敬遵 内府舆图定式也。

 一顾祖禹自论其书曰。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尔。又言了了于胸中。而身至其地。反愦愦焉。则见闻与传闻异词者之不可胜数也。顾氏之书。考镜精密。而其自言顾乃若是。则是图之漏略与舛。其不免更可知矣。惟是希贤有方。终磨始琢。经世之业。先知后行。要以斯为权舆。而非以斯为究竟而已。

  郡国方舆通释序 
谢应芝

览昔禹贡九州岛敷土。而幽营统于冀青。故为牧十有二。而为州者九。殷周以来。尔雅职方所载。或或离。秦置四十郡。汉衰而为三国。晋乱天下画分南北。自后分合不常。历唐宋迄元。西北之壤独辟。明兴。元裔归北。复号蒙古。而朝鲜实古嵎夷。周初以封箕子。燕满有此。遂不隶中国。交址实南交。汉之中叶。流于异域。明尝置省而不能有。古九州岛皆以高山大川为界。秦郡始犬牙相临。唐十道之制如古。然画分险阻则易为守。不患外寇。而患在割据。疆壤交错以相牵制。则强臣不能自擅。又难守而易溃。伏维我 朝天下统一。四海大同。京师直隶。势居上游。自冀幽而东兖青。为山东省。西南豫。为山西河南省。又南徐扬。为江苏安徽江西。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省。自扬而西荆梁。为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省。自梁而北雍。为陕西甘肃省。又自冀幽营转而北。为盛京吉林黑龙江。自雍西南昆仑析支渠搜。为伊青海西藏。自冀雍而北。为内外蒙古。凡布政司治十有八。将军治四。办事大臣治二。蒙古十有三。而都统参赞副将军治在焉。京师直隶盛京。北跨长城。居天下之首。沿边而西。山西陕甘为肩背。山东滨海而漕渠下通江淮为咽喉。河南两湖江西为腹膂。江浙福建四川两广云贵为四肢。吉林黑龙江蒙古伊青海西藏为身之外卫。昔舜北发息慎。南抚交址。而黑龙江直出息慎东北数千里。蒙古又延袤于西北数千里。越南即交址。南与广中琼州相值。计东西一万一千五百里。南北八千六百里。疆宇超迈前古有如此。东南皆距海。西至五印度。北至俄罗斯。则故元尝辟其土而未归中国者也。大地周九万里。中国得其四之一。又西有洲尽于海。广袤如中国。同在地之东半。跨海而西。又有洲在地之西半。绕出东海。西人之言四大洲。其名不雅驯。而地球面背之说。则非诬妄也。缀取海国。并载简末。见声教之四讫云。

  书方舆纪要后 
谢应芝

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常熟顾祖禹景范着。备采史书。旁及志乘。古今郡邑沿革。山川形势原委。而于用兵攻守成败得失之尤详。用兵而不明地利。是漫战以驱民于死也。兵言莫古于握奇经。其言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山川向背。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孟子天时地利之说是也。遁甲之书。托始于太公望。而置闰超接星门飞转之法。为说不一。襄平甘国璧既正之矣。江阴徐宏祖穷历天下前人足迹未到之区。往往经行之。惜其记游之书。资于实用者寡。盖舆地非经目。虽绘图立说。止存匡廓。况古今川原迁改。险塞要害异形。乌容泥乎。然有定者势。无定者机也。因其势而变化出没。动而无定也。执其枢以运其机。又静而有定也。然则心之神明不穷。何患此书之匡廓哉。

  长江图说 
马征麟

兵家重地利。得其阨塞。则门户完固。堂奥自安。江防门户。旧称廖角觜。廖。荆州宛溪作蓼。利病书作料。海门厅境。营前沙。属崇明县。南北相对。为第一重。狼山福山相对。为第二重。然皆江面辽阔。墐塞为难。今已另立内洋五营主之。至长江汛防。起自江阴之虾蟆山。则鹅鼻觜一带。在通局为内户。而于长江营制。实为第一关键。南岸大小石湾。与北岸刘闻沙。相距不过三里许。堤台亘如堤。每堤可施数十位。两两相属。此易所称地险。大块资我守御者也。

溯洄而上。则圌山为镇江门户。屹立南岸江中。顺江洲亘数十百里。与北岸三江营互相犄角。舟行其间。东折而南。层峰峭壁。重重险隘。此所谓表里山河者也。京口邗沟。互通南北。东南漕运之所经。盐课之所出。咫尺之地。半壁咽喉。顾不重与。

又上则划子口。其南岸对出者为石埠桥。前扼长江。后控滁口。乌龙山与沙洲圩。堤对出。为金陵之门户。古称宣化镇。在六合县南。南岸对建康之靖安镇。最为冲要。当即此矣。

堤之设。居陆地以制江面。与水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