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贼来攻墩。即发兵台营往救贼反得以设伏诱我纵我不为所诱彼常以精卒数千绊我于外即堡寨之内尽为蹂践矣若使我兵不受其绊于外。彼敢无忌惮若是乎。此与调操一事相同若善用之可以取胜兵无常形也故将不得人亦不可以言按伏矣。
  又闻近之善守边者每十余墩必总委一官提调。十墩之中。择一可守者。先储米数石水数缺贼近边。即敛十墩之军。共处一墩。每墩止留善走者一人。举烟放炮。又潜来共墩而处。贼若攻墩。不分有军无军墩分。俱寂然无声。彼攻空墩。常多半日之劳。而卒无所得。攻有人之墩。则辄被木石击伤而坠相继来者见我各墩烟火齐举即莫测孰为有守而自畏矣。所谓以静制动。以佚待劳。常形人不形于人者。此类是也然此法须先远探。俟贼往之处。我乃提兵问道而往伏于要害。诱而取之。乃为得策。今皆不揣敌情。不分奇正。一槩鸣鼓遽出。兵。未集而形巳露曾何益乎。故将不得人。凡调操按伏反为边防弊政。故不得不痛革者。况帝王之道。以全取胜、此固在所不讲者也、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八十二终
  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八十三
  华亭徐孚远闇公 陈子龙卧子 宋征璧尚木 李雯舒章选辑
  宋学璟友姚参阅
  席文襄公奏疏(疏) 方文襄公奏疏(疏)
  席文襄公奏疏(疏)
  席书
  疏
  南畿赈济疏
  议定大礼疏
  议覆立世室
  论光禄寺厨役
  南畿赈济疏【赈粥】
  今岁南畿旱涝相仍、民饥殊甚、巳经有司疏闻、此公为南枢贰时所上下廷议赈恤、第饥民甚多、钱谷绝少、恐难给济、须别等第、酌缓急、乃可、以地言之、江北庐凤淮扬滁和诸州府灾为甚。江南应天太平镇江次之。徽宁池安苏常又次之。此地有三等。难于一例处也。以户言之有绝爨枵腹。垂命旦夕者。有贫难巳甚。可营一食者。有秋禾全无。尚能举贷者。此民有三等。难于一槩施也。臣日夜筹划。今有司仓廪既虗。户部钱粮。又难遍给。考古荒政。可行于今者。唯作粥一法。不烦审户。不待防奸。至简至要。可以举行。而世俗咸谓不便。然林次崖谓作粥但可以济极贫有病之人而不可施之其它葢缘曾有举于一城。不知散布诸县。以致四远饥民。闻风并集。主者势不能给致民相聚而死遂谓此法难行。今总计南畿作粥。江南北可四十二州县。大都大县设粥十六所。中县减三之一。小县减十之五。诸所设粥处。约并日举。凡饥民来者。无论本县邻境。军民男女老幼口。多寡均粥给济。起今十一月半。抵麦熟止。计用米十六万石。用银十六万两。可活人二十余万取用有数。未致太糜。赈恤有等。不致虗费。简直而奸欺难作。平易而有司可举。时文襄巳奉旨往江北赈济疏上即命行之并谕江南廵抚一体施行此法一行。穷饿垂死之人。晨得而暮即起。其效甚速。其功甚大。扶颠起毙未有急于此者、窃谓此法非特宜于南畿。实可推于天下、因作为赈粥活命事宜、开列条款装演成帙以献、
  议定大礼疏【定大礼】
  三代之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自夏历汉、二千年未有立侄为皇子故事、汉成帝以私意立定陶王。始坏三代传统之礼。时文襄为宗伯主此议宋仁宗立濮王子。英宗即位。始终不肯称濮王为伯。今 皇上生于 孝宗崩后二年。乃不继 武宗大统。超越十有六年天下。上考 孝宗。天伦大义。固巳乖悖。又未尝立为皇子。与汉宋故事大不同。自古天下无大宗小宗亦无所生所后。礼经所载乃大夫之礼不可语于帝王且伯父子侄。皆天经地义。不可改易今以伯为父。以父为叔。伦理易常。是谓大变。夫得三代传统之义。远出汉唐继嗣之私者。莫若 祖训。今祖训曰、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则嗣位者实继统。非继嗣。伯自宜称皇伯考。父自宜称皇考。兄自宜称皇兄。胡可改也。今 皇上于 献帝 章圣。巳去本生二字。复下臣等议、臣书臣璁臣萼臣献夫、及文武诸臣、皆议曰世无二道、人无二本、孝宗皇帝本伯也、宜称曰 皇伯考、 昭圣皇太后、本伯母也、宜称曰 皇伯母、 献皇帝本父也、巳去本生、宜称曰 皇考 章圣皇太后、本母也、巳去本生、宜称曰 圣母、 武宗仍称皇兄 庄肃皇后宜加徽称曰 皇嫂、名义如此、允合天理之正、深即人心之安、尤愿 皇上仰遵 孝宗仁圣之德。厚待昭圣则礼正而情亦无阙念 昭圣拥翊之功。孝敬益隆。始终无间。此正名定分。父得为父。子得为子兄授位于弟、臣受位于君。大伦大纪。两有归矣。奉神主而别为祢室于至亲不废隆 尊号而不入 太庙。于正统无干尊尊亲亲。两不悖矣是则一遵 祖训、允合圣经、追复三代数千年未明之典礼、尽洗汉宋悖经违理之陋习。非圣人其孰能之
  议覆立世室【献皇世室】
  陛下自入继大统、首以 尊号主祀下廷臣议、雠订三年、更诏二次、议论未合、上下乖忤、昨岁始虗心平气、会疏上议以 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 恭穆献皇帝为皇考、 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 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武宗毅皇帝为皇兄、奉迎安陆 考主于大内。祀以 天子之礼大伦既正。大统以明。至于祀典。别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