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 先帝、二十余年、诚孝一心、夷险一德、孚于中外、实无间言、是以 先帝眷礼始终、有加无替、 皇上嗣统、既致隆于所尊、而有 慈懿之微称、复推崇于所亲、而上 皇太后之尊号、两宫之名号既同、 二母之体位相等、 陛下孝养、无间彼此、天下之人、晓然皆知 皇上克体 先帝初心、以为至仁大孝、莫过于此、今欲为 大行慈懿皇太后别择葬地、人情惊骇、臣昨者巳尝备达愚诚、未蒙 允荅、今该前因、臣等窃以为 山陵宗庙、 圣孝所先、纲常典礼、国家攸重、今 慈懿皇太后。以 先帝之后。实 皇上所尊事者。 皇太后以 皇上之母。实 先帝所眷厚者、情无间然。事同一体。人心天理。实难差别。臣等谨钦遵议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即今葬祭与 皇太后千秋万岁后。俱于 英宗睿皇帝 裕陵合葬。 慈懿皇太后居左。 皇太后居右。一体祔 庙。允合天下万世至公之论。学士彭时等所言、委的出自诚恳、忠爱朝廷、伏乞慨然允纳、则既足以副 皇上大孝之诚亦足以昭 皇太后仁厚雍和之德、而于 先皇帝在天之灵、慰悦歆享、降福无穷矣、
  陵庙事第二疏【慈懿合葬祔庙】
  该本部会同议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理宜合葬祔庙缘由、会本具题、奉 圣旨、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 圣母在上、事有窒碍、朕屡行请命、不蒙俞允、又令内臣往返数次恳请、坚意不许、朕平日孝奉两宫如一。若因此违忤、致有他虞、岂得为孝、今当于 裕陵左右、另择吉地、安葬崇奉如礼、庶几两全、卿等其体朕意、钦此钦遵、臣等有以仰窥 圣志、既竭忠诚以致送终之孝、又加委曲以承 母、后之命、尧舜孝弟之君、不是过也、臣等今复会同各官议得、天下者、 祖宗之天下、 皇上有 祖宗之天下、谨守 祖宗之成法而巳矣、我国家 祖宗成法、尽善尽美、父子夫妇、各有伦序、是以百年以来海宇奠安、华夷一统、国无异政、家无殊俗、良由此耳、今者合葬祔庙之礼、 祖宗之成法也、而 皇上重以 母后之命、而或置疑其间、尚有未尽、臣等以为 祖宗成法。天下臣民不敢违也。而 先皇帝与 母后系属 祖宗之后。尤不敢违。 先皇帝与 母后不敢违也。而 皇上为 先皇帝与 母后之子。为 祖宗列圣继世承祧之子孙。尤不敢违。今日之礼。稍不合宜。非 先皇帝之心。进规母后是正本之言是 母后之德未尽。 皇上之孝未至。宁独安乎。 母后者。 先皇帝之所在。 先皇帝者。 祖宗之所在。 母后与 皇上之所以尽心于 先皇帝者。即所以尽心于 祖宗也。 皇上之所以尽心于 祖宗者。是即所以致孝于 先皇帝也。即所以致孝于 母后也。使 母后于 祖宗有贤名 皇上之孝孰大焉使 母后于 祖宗有他议 皇上之孝未至孰甚焉如以为 母后深居禁闱。偶未及此。则曰起敬起孝。曰父有争子。曰号泣随之。在 皇上处之而已。如以为 母后有言。坚持不从。则曰尊无二上。曰处亲以六义。在 皇上处之而巳。大抵 母后之命。固所当重。而 祖宗之命尤当重。 母后之命固未可违。而 祖宗成法。尤不可违。在 皇上念之处之而已。
  陵庙事第三疏【慈懿合葬祔庙】
  该大学士等官彭时等奏称、 大行慈懿皇太后崩逝、所宜奉安 梓宫于 裕陵、 神主于 太庙、蒙 圣旨命礼部会多官计议、钦此、议得今 大行慈懿皇太后梓宫、宜葬于 先帝之左、 皇太后千秋万岁后、宜居 先帝之右、允合天下后世至公之论等因覆奏、未赐 允纳者、臣窃以为人主治世。所以固结天下人心者、唯在于礼义而已、礼义亡、则人心离、人心离、则国非国、天下可得而治乎、且 山陵宗庙、礼义之大端、父子君臣夫妇之道、实所系焉、乌可不慎也、 大行慈懿皇太后、自册立为皇后、正位六宫、奉事 先帝、自始至终。如乐之和。未尝有废命。则妇道全矣。 皇上嗣位。尊为 慈懿皇太后。颁诏天下。与 皇太后并尊同养。未尝有过举。则母道全矣。今其崩逝。出于考终。发遣诏于天下。 陛下为之括发跣足。朝夕哭临。举大丧一依 孝恭章皇后礼制行事。未尝有缺典。则 陛下之子道全矣。使在 先帝时有废命。则妇道亏。 皇上必不肯加慈懿之徽称。使居 慈极时有过举。则母道亏。 皇上必不肯举今日之大礼。今也妇道全于前。母道全于后。则 慈懿皇太后可谓盛德矣生则致其养。死则致其哀则 皇上可谓至孝矣母有盛德。则于合葬祔庙之礼不可废。子有至孝。则于合葬祔庙之礼所当行。此人心礼义之天。古今不易之理。天下至公之论。既无毫发之差。亦无纤芥之惑。今一旦无故、欲以 梓宫不于 裕陵合葬、 神主不于太庙祔享、人心既骇且疑、 皇上天性高明、孝心纯恳、固巳洞烛礼义所在、累以为臣等所言、乃是正理但迫于 皇太后之命未赐允断、而来言者屡屡不绝、臣窃窥 皇上欲顺承 母后之命。则于义有未安。欲从众人之言。则于恩有未忍。展转宵旰。似难裁处。臣闻礼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必欲置亲于无过之地者。何也。是以义成恩也。恭惟 皇太后陛下聪明仁爱之德。闻于天下。自 皇上即位四五年间。未尝干预外政。人皆谓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