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解“亢龙有悔”曰:“亢而曰龙,则亢乎其所不得不亢也。盖人处时势之极,固有必亢而后济者。惟圣人纯乎天德,无一毫全躯保命之思,虽履盛满,蒙讥谤,冒天下之不韪而弗之避也。即势且至於悔,亦为天下甘之矣。若虑其有悔而先自处於不亢之地,则智士之所为耳,何龙德之云乎?”此明季清流之见,以愧选忄耎则可矣,实非《经》义也。
△《像钞》六卷(内府藏本)
明钱一本撰。一本有《像象管见》,已著录。是书虽以“像”为名,实则衍陈抟之数学。凡《卦图》二卷,附录《书札及杂吟》二卷,《上、下经解》二卷。
其卦图以朱子《本义》所列九图衍为三十二图,图各有说,纵横比对,自谓言象而理在其中。然孔子所谓“象者像也”,即指卦爻。朱子所列九图,后儒已不免异同。一本借以旁推,尤为支蔓。虽《易》道广大,随拈一义皆有理可通,然究非圣人设教之本旨也。
△《四圣一心录》六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钱一本撰。是书於《像钞》之外,又舍数而言理。其言理,舍天而言人。
其言人,又舍事而言心,推阐之以至於性命。体例近乎语录。其论亦多支离。如谓许由让王为能知《河》、《洛》之道,又谓《序卦传》为格物之学,大抵皆无根之高论也。
△《易筌》六卷、《附论》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焦竑撰。竑字弱侯,应天旗手卫籍,山东日照人。万历己丑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寻迁东宫讲读官,谪福宁州州同。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书大旨,欲以二氏通於《易》,每杂引《列子》、《黄庭内景经》、《抱朴子》诸书以释《经》。史称竑讲学以罗汝芳为宗,而善耿定向、耿定理及李贽,时颇以禅学讥之,盖不诬云。
△《周易正解》二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郝敬撰。敬字仲舆,京山人。万历己丑进士。历官缙云、永嘉二县知县,擢礼科给事中,迁户科,寻谪宜兴县丞,终於江阴县知县。《明史文苑传》附见《李维桢传》末。所著有《九经解》,此即其一。用王弼注本。凡《上、下经》十七卷,其说较详。《系辞》以下仅三卷,则少略焉。大旨以义理为主,而亦兼及於象。其言理,多以《十翼》之说印正卦爻。其言象,亦颇简易。然好恃其聪明,臆为创论。如释《蛊卦》为武王之事,而以先甲、后甲为取象甲子昧爽。其他亦多实以文、武之事。盖本“作《易》者其有忧患”一语而演之,遂横生穿凿。
其所著经解,大抵均坐此弊也。
△《易领》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郝敬撰。是书专释卦序之义,《自序》谓冠以《序卦传》,如衣之挈领,故以“领”名。卷前标“《山草堂集》第二内编”。盖敬所著《九经解》皆编入文集,此其集中之第二种耳。
△《易学饮河》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张纳陛撰。纳陛字以登,宜兴人。万历己丑进士。官礼部主事。事迹附见《明史顾允成传》。纳陛以争并封去官,乃闭门注《易》。其书惟解《上、下经》,每卦皆注互体而不甚发互体之义。如解“亢龙有悔”,谓“处亢之时,不得不亢,不得不悔,何病乎亢龙”,则取邹德溥之说。解“龙战于野”,谓“战者,惧也,栗也。非与阳争战,乃疑于阳而自为战惧也”,则取唐鹤徵之说。皆苟务趋新,乖违古义。又删除《上、下经》之名,以《咸》、《恒》二卦移附《坎》、《离》二卦之末,尤窜乱旧次,割裂圣文。至六十四卦惟《否》与《未济》二卦置而不注。盖纳陛丁明末造,以《否》为乱世,《未济》为穷时,托不言以寓其慨也。前有钱一本《序》,其词颇谲,大抵不得志而著书之意。则是书不必尽以《经》义核矣。
△《周易旁注会通》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姚文蔚撰。文蔚字养谷,钱塘人。万历壬辰进士。历官南京太仆寺少卿。
初,休宁朱升作《周易旁注》,用王弼本。后程应明更定,从朱子本。文蔚以《经》、《传》相离,不便诵习,且旁注细字难读,於是改为此本。於原文一无增损,但易旁注为直下,又仍取十二篇旧文列之於前。以其可以通今,题曰《会通》。盖专为谐俗训蒙而设也。
△《古易汇编》十七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李本固撰。本固字维宁,临清州人。万历壬辰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案《易》自费直以《十翼》解《经》而郑康成以《彖传》连《经》文,於是十二篇之序始紊,如今《乾卦》是也。至王弼,又自《坤卦》以下每卦每爻取《传》辞连缀《经》文之下,并取《文言》入《乾卦》、《坤卦》之中,即今注疏本是也。
后王洙、吕大防、周燔、吴仁杰辈,递有考核,而晁说之、吕祖谦所定为善。故朱子《本义》参用二家。至吴澄,又谓《系辞》内“居室”七条、“祐助”一条、“何思”十一条,实《文言》之文,由王弼既取《乾》、《坤》《文言》入《乾卦》、《坤卦》,其无可附者,后人并入系辞内,而孔疏复曲为之说。复古《易》者但取《乾》、《坤》《文言》别为一卷,而散入《系辞》者未之改也。故其作《易纂言》,取此诸条入《文言》。是书篇第悉依朱子本,而《文言》则用澄本,故曰“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