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其说,又以意变之,凡十九卦,今《本义》第九图是也。然朱子《上经》释变卦者九,唯《讼卦》与《卦变》图同。馀则如《随》自《困》、《噬嗑》、《未济》来,据图则自《否》、《泰》来。《下经》释变卦者十,唯《晋卦》与图同。馀则如《复》变《师》、《姤》变《同人》之类,例以《复》初上为《师》之二,《复》二下为《师》之初,《姤》初上为《同人》之二,《姤》二下为《同人》之初,及与初九变为初爻之八,初六变为初爻之七,皆不免前后异例。於是上考郎顗、京房、蜀才、虞翻诸家之说,定为此图。每卦皆参列古法,断以己意。宋元诸儒以及明来知德之属亦参考焉。其言率有根据,不同他家之穿凿。其证以《彖》文,虽不免有所附会。然如谓《屯》本《坎》卦,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为“刚柔始交”。《比》本《师卦》,一阳居二,则为师众所宗,故为《师》。变而居五则为天下所附,故为《比》。《谦卦》《乾》之上九来居《坤》三,是天道下济而光明。《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豫卦》《复》初变五体《比》象,故利建侯。《复》初升二体《师》象,故利行师。於《经》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谓变乃《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旨,愚独以为不然。”则主持未免太过。夫《乾》、《坤》之生六子,犹阴阳之生五行也。其配而为六十四卦,犹干支之配为甲子也。
其因卦而推奇偶之变,犹干支相配而推冲合制化也。驳卦变者谓“不应先有某卦,后有某卦”,是犹谈五行者谓“水生於庚辛,不化於丙辛。火生於甲乙,不化於戊癸也”。主卦变者以此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是又犹以化气为本气,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变之说不可谓非《易》之一义,亦不可谓为本义。汉以来儒者相传,要必有取,并存以备参考可矣。
△《古周易订诂》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何楷撰。楷字元子,晋江人。天启乙丑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唐王聿键起兵於闽,以为礼部尚书。旋为郑芝龙所轧,愤恚而卒。事迹具《明史》本传。
是书成於崇祯癸酉,盖其筦榷江南时所作。卷末附以《答客问》一篇,借诂经以言时事也。观其《自序》,论分《经》合《传》之非古,然复引魏淳于俊对高贵乡公语,则又未始不以分附为便。故其前分《上、下经》为六卷,而《彖》、《象》、《系辞》诸《传》之文仍随卦分列,犹祖费直之意。而七卷后则仍列《十翼》原文,以还田何之旧。盖分《经》分《传》以存古本,而《经》下所列《十翼》之文则引以互证,故皆低一格书之,以别於后之正文。其仍以“古周易”标目,盖以是也。惟於《上、下经》内又别立初、中、终诸名,则自我作古耳。
楷之学,虽博而不精。然取材宏富,汉晋以来之旧说,杂采并陈,不株守一家之言。又辞必有据,亦不为悬空臆断、穿凿附会之说,每可以见先儒之馀绪。明人经解,空疏者多,弃短取长,不得已而思其次,楷书犹足备采择者,正不可以驳杂废矣。
△《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五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张次仲撰。次仲字元岵,海宁人。天启辛酉举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於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二十馀年,凡六七易稿而后成,持论最为笃实。
於《乾卦》遵用王弼本,以便解诂,而仍列郑康成本於简端。前集诸儒之论及己论数十条为《读易大意》。其所论辨,如谓八卦因重之法,自十六、三十二以至六十四,卦变某卦自某卦而来,皆夫子所不言。《河图》、《洛书》之外,别无他图,后人依托夫子之言而支离蔓衍。又谓一卦六爻如主伯亚旅,无此以为君子,彼以为小人,反背错综之理。盖扫除轇轕之说,独以义理为宗者。虽尽废诸家义例,未免开臆断之门。然其尽废诸图,则实有劖削榛芜之力。且大旨切於人事,於学者较为有裨。视绘画连篇,徒类算经、奕谱,而《易》理转置不讲者,胜之远矣。
卷六 经部六
○易类六△《易经通注》九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大学士傅以渐、左庶子曹本荣奉敕撰。首载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谕旨,次载顺治十五年十月以渐等进书表,次为以渐恭撰序文。恭绎世祖章皇帝圣训,谓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於《易》理多所发明。但其中同异互存,不无繁而可删,华而寡要。且迄今几三百年,儒生学士发挥《经》义者亦不乏人,当加采择,折衷诸论,简切洞达,辑成一编,昭示来兹。仰见聪明天禀,睿鉴高深,万几馀闲,游心经术,洋洋谟训,发四圣之精微,衡诸儒之得失,斟酌乎象数义理,折以大中,非儒生株守专门、斤斤一家之言者所能窥见万一。以渐等恪遵指授,亦能镕铸众说,薈稡微言,词简理明,可为说经之圭臬。缘其书上备乙览,外间莫得而窥,仅有原稿尊藏曹本荣子孙之家。今奉皇上求书明诏,湖北巡抚乃缮录进呈。原本未标书名,恭阅《五朝国史传》以渐旧传,有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