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掌制诰。官至工部侍郎,权吏部尚书,加显谟阁直学士。事迹具《宋史》本传。是集之名,亦见传中。
然《艺文志》乃阙而不载。据周必大序,原本盖二十二卷。顾自明以来,传本甚稀。厉鹗《宋诗纪事》从诗话补遗中录其《夜度娘歌》一首。今检勘原集,乃《相思曲》中之四句,误作全诗。知旧本久亡,故无从而考正矣。谨就《永乐大典》所载,裒辑编次,厘为诗三卷、内外制四卷、杂文五卷。其间如必大原序所举《清江引》、《大堤曲》诸诗,皆不复存。然约略卷帙,似尚得十之六七。其诗源出苏氏,故才气颇为纵横。其杂文亦多驯雅,而制诰诸作,尤有体裁。其他所纪朝廷典故,与《宋史》往往异同。如《地理志》谓南渡有淮平无盱眙,而集中有《向子固知盱眙军转官制》。《职官志》载政和七年易观察留后为承宣使,而集中《赐董先辞免新除承宣使恩命不允诏》,有“顷因留务之职,易以使名”之语。知承宣使之名乃始於绍兴不始於政和。又如《选举志》不载绍兴二十六年戒谕科举事。《张纲传》不载纲参知政事。《陈康伯传》不载其居馆职之类。皆可据以订讹补阙。惟所行秦桧制词,语多溢量。至称其“道义接丘、轲之传,勋名真伊、吕之佐”,尤为谬妄。史称其於权臣用事之时,能雍容逊避以保名节,颇著微词。其指此类欤?是则白璧之瑕矣。
△《筠溪集》二十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弥逊撰。弥逊字似之,连江人,居於吴县。大观三年上舍第一。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任户部侍郎。以争和议忤秦桧,乞归。事迹具《宋史》本传。是集首有楼钥序,称其“归隐西山十六年,不复有仕宦意。咏诗自娱,笔力愈伟”。
《朱子语录》称“李弥逊亦一好前辈”。又尝跋其《宿观妙堂诗》后,亦倾倒甚至。盖其人其文,俱卓然足以自立者也。旧本原题《筠溪集》。筠溪者,其归连江时所居之地,弥逊以自号,因以名集。集中有《筠溪图跋》,叙其始末甚明。
《宋史艺文志》载弥逊集二十四卷,亦名曰《筠溪》,可以互证。此本题曰《竹溪集》。考诸家著录,皆无此名,知为传写之误。今仍改题曰《筠溪集》,以复其旧焉。
△《华阳集》四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张纲撰。纲字彦正,金坛人。大观、政和间试舍法,三中首选。初与蔡京、王黼不合,二人每挤抑之。及南渡后,登琐闼,复与秦桧有隙,遂致仕。桧没,乃召用,终参知政事。事迹具《宋史》本传。纲健於为文,每一落纸,都人辄传播。遭建炎兵毁,十不存一。值桧柄国,惧为所忌,绝意著述。然嗣子坚搜辑散佚,尚得八百馀篇。至孙釜始刊版置郡学。以其自号华阳老人,即以名集。洪迈为之序,凡文三十三卷、诗五卷、词一卷,后附行状一卷。诗文典雅丽则,讲筵所进故事,因事纳忠,亦皆剀切。至南宋之初,尽革绍述之弊。凡元祐诸臣之后,无不甄录。转相标榜,颇滋伪冒。纲乃复有劄子论党籍推恩太滥。尤可谓卓然特立,毫无门户之见者矣。
△《忠穆集》八卷(永乐大典本)
宋吕颐浩撰。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中进士第。徽宗时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高宗南渡,起知扬州。两入政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观使致仕。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事迹具《宋史》本传。颐浩集凡十五卷,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者并同。旧本久佚。惟《永乐大典》颇散见其遗篇。裒而辑之,尚得文一百三十七首、诗词五十八首。今重为排辑,勒成八卷。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樁钱,贻东南患。深为公论所不与。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刘正彦为逆,颐浩与张浚倡义勤王,卒平内难。又少长西北两边,於军旅颇为娴习。其应诏上战守诸策,载於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者,大约皆谓和议之必不可成,而劝高宗为乘机进取之计。凡分兵策应机宜,条画颇备。虽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复之绩,不能尽酬其所言;然较张浚之迂谬寡谋,娼嫉误国,富平诸役,流毒苍生者,则固有间矣。集中《上时政》一书,乃作於靖康初年,能预决金兵之必来,谆谆以迁避为说,亦复具有先见。而本传独未及此事,是亦足以补史阙也。《书录解题》又称集后三卷皆燕、魏杂记。盖颐浩在河北时所作。今只存二十九条,於古迹颇有典据。又其集在孝宗时尝付两浙漕司镂版,详见其子搢所作谢表中。今与颐浩《配享省札》一通并附於末,以备稽核焉。
△《紫微集》三十六卷(永乐大典本)
宋张嵲撰。嵲字巨山,襄阳人。宣和三年上舍中第。绍兴九年除司勋员外郎。
累迁敷文阁待制,知衢州。终於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嵲为陈与义之表侄,少时尝从受学。故刘克庄《后村诗话》谓其诗句法与简斋相似。而於五言古诗尤极赏其语意高简,意味深远。又克庄所摘七言绝句,如《故园坟树想青葱》诸篇,尤能以标格见长。而集中似此类者尚多。大抵绝句清和婉约,较胜与义。其他虽未能遽相方驾,而气体高朗,颇足以自名一家。至古文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