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承祀之例相符者,各督抚于秋审时査明取结,另行报部,九卿一体核拟具题。傥有假捏等弊,除本犯仍照原拟不准留养承祀外,査报之地方官及捏结之邻保族长等,倶照捏报军流留养例,分别议处治罪。若留养承祀之后,如有不安分守法,别生事端,无论罪名轻重,即照现犯之罪,按律定拟,不准复行声请。
   此例原系六条,一系雍正四年遵旨议准定例。一系乾隆十五年钦奉上谕,并十四年刑部议覆甘肃按察使顾济美条奏,并纂为例。一系乾隆二十七年。大学士九卿会议奏准定例。一系乾隆八年,刑部议覆浙江按察使万国宣条奏及八年议覆御史范咸条奏并纂为例,五十三年删并。一系雍正十一年议准定例(专为殴死妻承祀而设),乾隆三十三年修改。一系乾隆二十一年,直隶按察使永宁条奏定例(言留养后再犯),五十三年修改,嘉庆六年改定。
   谨按。律祗言犯罪留养,而不言承祀,例亦无犯死罪准其承祀明文,而独见于殴死妻一项,未知其故。査雍正四年,有弟杀胞兄之案,奉旨,一家兄弟二人,弟殴兄致死,而父母尚存,则有家无次丁,存留养亲之请。傥父母已故,而弟杀其兄,已无请留养亲之人,一死一抵,必致絶其祖宗禋祀,此处甚宜留意等因。经九卿议准,定有父母尚在,则准予留养。父母已殁,则准予承祀专条。盖为兄弟二人,一死一抵,恐絶祖宗祭祀而设,此外并未议及。雍正十一年,又定有夫殴妻至死。并无故杀别情者,果系父母已故,取结存留承祀之例。案语内并未声明因何纂定。以意揆之,似系由弟杀胞兄例文推广而及。迨乾隆十三年。陕西巡抚陈宏谋条奏,将弟杀胞兄准其承祀之例删除。原奏有除夫殴妻至死,并无故杀及可恶别情者,仍照例准其存留承祀一语,而承祀一层,遂专为殴死妻专例矣。平情而论,留养已属寛典,若推及于承祀,则未免太寛矣。且祗言殴死妻而未及别项,设有兄杀胞弟及杀妻罪不应抵者,又应如何办理耶。似应一并删除,以归画一。
犯罪存留养亲  一,杀人之犯,有秋审应入缓决,应准存留养亲者,査明被杀之人有无父母,是否独子,于本内声明。如被杀之人亦系独子,但其亲尚在,无人奉侍,不论老疾与否,杀人之犯,皆不准留养。若被杀之人平日游荡离郷,弃亲不顾,或因不供养赡,不听教训,为父母所摈逐及无姓名籍贯可以关査者,仍准其声请留养。至擅杀罪人之案,与殴毙平人不同,如有亲老应侍,照例声请,毋庸査被杀之家有无父母、是否独子。
   此例原系二条,一系雍正三年钦遵雍正二年谕旨,纂辑为例。一系乾隆五十四年,直隶总督刘峩题陈相卜中殴烧贼人韩晩成身死一案,刑部议准定例,嘉庆六年修并,道光四年改定。
   谨按。留养本法外之仁,律应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此专言犯亲老疾应侍也,被杀者之父母,并无明文。雍正二年钦奉谕旨,特定有被杀之人亦系独子,亲老无人奉侍,杀人之犯不准留养之例,自系对举以见义。然谕旨内明言亲老无人养赡,则被杀者之亲尚未老疾,即不在不准留养之列,自无疑义。道光四年,直隶总督以办理留养,如被杀之人,亦系独子,而其亲并未老疾,是否即准凶犯留养。咨准部覆,以被杀者果系独子,其父母虽未老疾,而现在别无次丁,即属无人奉侍。岂得以年齿尚壮,悬揣他日或可生子,遂准凶犯留养,改为其亲尚在,无论老疾与否,杀人之犯皆不准留养,殊与原奉谕旨不符(按,如此议论是被杀者之父母年止四五十歳,杀人之犯亦不准留养矣。死者之父母尚在壮年,凶犯之父母实已衰老,年壮者尚可营生,衰老者令谁侍养耶。例文之难尽平允,此类是也)。且原奉谕旨,祗云被杀之人有无父母、以次成丁之处,一并査明,于本内声明具奏,即系取自上裁之意。例直云不准留养,殊嫌未协。似不如将被杀者之父母是否老疾,有无以次成丁之人一并叙明,奏请上裁,庶为得体。再,殴死妇女之犯并不査被杀之家,如实有姑媳相依为命者,媳被人杀,以此例推之,似亦应不准声请。
□又,或妇女尚有幼子,正需哺乳,被人杀死,情节亦属可悯,例无明文,何也。
□至戏误杀虽较鬪杀为轻,惟死者亦属平人,或亲老无人侍奉,何以并不査被杀之家,且例末又专言擅杀,何以不言戏误耶。一概不准,未免过刻,有准有不准,则又觉偏枯。必如何而后可得其平。议法者恐不免纷纷聚讼矣。
犯罪存留养亲  一,尊长故杀卑幼之案,如有亲老丁单,定案时于疏内声明,俟秋审时取结报部,分别情罪轻重办理。
   此条系嘉庆十四年刑部议准定例。
   谨按。殴杀卑幼,亦有拟绞及罪止徒流之犯,似应添叙。
□杀死卑幼,较凡鬪为轻。凡人鬪杀之案,倶准留养,则杀死卑幼之应准留养,即不待言。惟卑幼之父母,或即系杀人者之尊长,如系老疾,无人侍奉,杀人之人,是否准其留养,纂例时何以并不叙及耶。
犯罪存留养亲  一,凡旗人犯斩绞外遣等罪,例合留养承祀者,照民人一体留养承祀。
   此条系乾隆三年刑部议准定例,嘉庆六年増定。
   谨按。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