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与良酝令实尊晕。凡备大享之器物有四院,各以其物而分贮焉。(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袷则陈之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乘舆之祭服。三曰乐县院,主藏六乐之器物。四曰神厨院,主藏御廪及诸器物。)
  丞二人,从五品上;(秦有奉常丞,汉因之,比千石。魏、晋、陈置一人。《宋百官春秋》:“太常丞视尚书郎,铜印、黄绶,一梁冠,品第七,掌举陵庙非法。”齐因之。梁班第五。《梁选簿》:“太常丞旧用员外郎,迁尚书郎。天监七年,改视尚书郎。”陈因之。后魏太常丞五品卞,太和二十二年,降为七品上。北齐从六品下。隋太常丞二人,从六品下,大业三年,增为五品。皇朝因之。)主簿二人,从七品上;(《汉官仪卤簿篇》:“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ト、辟车、骑吏、伍伯等员。”梁天监七年,十二卿各置主簿一人,迁为五官、功曹;又位不登十八班者别为七班,太常主簿班第四。《梁选簿》:“太常主簿视二卫主簿。”陈因之。后魏不见。北齐太常寺有功曹、五官、主簿等。隋太常寺主簿二人。武德中,正八品上;贞观中,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晋令》:“太常置主簿、录事。”北齐亦置之。隋增置二人,皇朝因之。) 丞掌判寺事。凡大享太庙,则修七祀于太庙西门之内;若袷享,则兼修配享功臣之礼。主簿掌印,勾检稽失,省署抄目。录事掌受事发辰。
  太常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汉书百官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高祖时,叔孙通始为博士,定礼制。后汉置十四人,魏因之。《晋中兴书》:“博士之职,端委佩玉,朝之大典,必询度焉。当道正词,克厌人望,然后为可。”宋、齐太常府有博士,亦谓之太学博士。梁、陈亦兼统国学博士。后魏太常博士从七品下。北齐置四人,品同魏。隋因之,置谒者三十人,费引六十人。皇朝武德中,置博士二员,正八品上;贞观中,加其员品,减谒者置十人,赞引二十人。)谒者十人;(秦、汉有谒者,即今通事舍人。隋太常寺有谒者三十人,皇朝减置十人。)赞引二十人。(隋太常寺有赞引六十人,贞观中省置二十人。) 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奉先王之法制;适变随时而损益焉。凡大祭祀及有大礼,则舆太常卿以导赞其仪。凡王公已上拟谥,皆迹其功德而为之褒贬。(议谥:职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佐史绿行状,申考功勘校,下太常拟谧讫,申省议定奏闻。)无爵称子。(沈约《谥法》云:“晋大兴三年,始诏无爵谥皆称子也。”)养德丘园,声实名著,则谥曰先生。大行则大名,小行则小名之。(旧有《周书谥法》,《大戴礼谧法》。又汉刘熙注《谥法》一卷,晋张靖撰谥法二卷。又有《广谥》一卷。至梁,沈约总集谥法,凡有一百六十五称。)若大祭祀,卿省其牲器,谒者为之导。若小祀及公卿大夫有嘉礼,亦命谒者以赞相焉。
  太祝三人,正九品上;(《礼记》曰:“天子建天官,先六太。”则有太祝之置。此夏、殷之制也。《周礼》:“太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词:顺祝、年祝、令祝、化祝、瑞祝、策祝,以事鬼神,祈福祥也。”秦、汉奉常属官有太祝令、丞。后汉太祝令一人,六百石;丞二人。晋、宋皆有太祝令、丞。《齐职仪》:“太祝令,品第七,四百石,铜印、墨绶,进贤一梁冠,绛朝服,用三品勋位。”《梁选薄》:“太祝令舆二庙令品秩同。”陈氏因之。后魏太祝令从五品中;太和二十二年,改为正九品上。北齐太常寺置太祝令、丞。后周太祝下大夫一人。隋太祝署令一人、丞一人、太祝八人、祝史十六人。炀帝废太祝署,以太祝属寺,后又增为十人。皇朝减置七人,后又增置九人;开元二十三年减六人,祝史减六人。)祝史六人;(晋太祝令史三十人。后魏祝史从七品中。隋置十六人。皇朝武德中置十二人,今减六人。)奉礼郎二人,从九品上。(汉大鸿胪有治礼郎三十七人。晋太常诸博士有治礼史二十四人,大行令有治礼郎四人。后魏治礼郎从六品下;太和二十二年,改为从九品下。北齐司仪置奉礼郎三十人。后周治礼中士一人、下士一人。隋太常寺有治礼郎十六人,其后改为奉礼郎,又置赞者十二人。炀帝减奉礼郎置六人。皇朝武德中为治礼郎,置四人;永徽之后,改为奉礼郎。开元二十三年减二人。掌帅赞者,以供其事。)
  太祝掌出纳神主于太庙之九室,而奉享荐裕袷之仪。凡国有大祭祀,盥则奉,既盥则奉巾悦。凡郊庙之祝板,先进取署,乃送祠所;将事,则跪读祝文,以信于神;礼成而焚之。凡大祭祀,卿省牲,则循牲而告充。(礼告讫,牵牲以授太官。既享,则以牲之毛、血置之于豆而奠焉;馔入而彻之。既享,则酌上樽之福酒,且减胙肉,加之于俎,以赞祭酒归胙之礼。又奉玉帛之篚及牲首之俎,俟礼成而仟焚瘗之仪也。)凡祭天及日月、星辰之玉帛,则焚之;祭地及社稷、山岳,则瘗之;海渎,则沉之。
  奉礼郎掌设君臣之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版位黑质赤文。天子方尺有二寸,厚三寸;太子方九寸,厚二寸;公卿已下方七寸,厚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