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极不同其余列
宿部星古今距北极不同仿此
  (臣)等又按晋书天文志引张衡云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葢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又言后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郑志录步天歌于晋书以后星名略备其分
三垣二十八宿在天官书紫微垣为中官天市垣与苍龙七宿为东官太微垣与朱鸟七宿为南官白虎七宿为西官元武七宿为北官天官书
出于唐都晋以后天文志咸本之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所有增出星名已详郑志兹不复赘

  ○黄道宿度

  后汉志称在天成度在厯成日居以列宿终于四七此天度之所由起以日循黄道右旋一昼夜所过谓之一度凡三百六十五日小余不
及四分日之一右旋一周古推步家约计大致定为岁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因以命度定为天周之度永元四年左中郎将贾逵论曰
臣前上傅安等用黄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与日月同于今法弦望至差一日已上辄奏以为变至以为日却缩退行于黄
道日得行度不为变愿请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课与待诏星象考校奏可臣谨按前对言冬至日去极百一十五度夏至日去极六十七度
春秋分日去极九十一度赤道者为中天非日月道而以遥准度日月失其实行故也如安言问典星待诏姚崇井毕等十二人皆曰星图有规
法日月寔从黄道官无其器不知施行按甘露二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以图仪度日月行考验天运状日月至牵牛东井日过度月行十五
度至娄角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赤道使然此前世所共知也如言黄道有验合天日无前却弦望不差一日比用赤道密近宜施用十五年七
月甲辰诏书造太史铜仪以角为十三度亢十氐十六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牵牛七须女十一虗十危十六营室十八
东壁十奎十七娄十二胃十五昴十二毕十六觜三参八东井三十舆鬼四柳十四星七张十七翼十九轸十八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冬至日在斗十九度四分度之一
  (臣)等谨按天本无度因日躔以起度度也者行而过之之名故曰循黄道一昼夜所过即为一度黄道斜交于赤道日躔自南敛北自
北发南寒暑往来而成岁者黄道事也辨方位计辰刻者赤道事也日右旋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于黄道一周谓之岁周因分天为三百六十五
度有奇谓之天周是度法本宜施之于黄道不宜施之于赤道而汉元封七年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
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徒有赤道宿度无黄道宿度前汉志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斗二十
六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
七此列宿相距乃从赤道测其度数下至唐初相承不改开元中诏梁令瓒作黄道游仪测知毕觜参及舆鬼四宿赤道宿度与旧不同毕十七
觜一参十鬼三宋皇佑以后屡有更改元新制浑仪测用二线角十二度十分亢九度二十分氐十六度三十分房五度六十分心六度五十分
尾十九度十分箕十度四十分斗二十五度二十分牛七度二十分女十一度三十五分虚八度九十五分太危十五度四十分室十七度三十
分壁八度六十分奎十六度六十分娄十一度八十分胃十五度六十分昴十一度三十分毕十七度四十分觜五分参十一度十分井三十三
度三十分鬼二度二十分柳十三度三十分星六度三十分张十七度二十五分翼十八度七十五分轸十七度三十分考觜参二宿汉定为觜
三参九唐为觜一参十元则觜仅百分度之五参十一度百分度之十明崇祯元年测改参前觜后葢列宿循黄道右旋以成岁差其黄道度分
有定而从赤道视之近二至者度间必阔赤道当浑圆之中围周髀算经谓之中衡冬至谓之外衡夏至谓之内衡其左旋皆准赤道平行以成
规法外内衡小于中衡则其应乎赤道也外内衡度狭中衡度阔黄道亦浑圆之中围而势斜侧当其与二至近黄道以阔度应其狭度故在黄
道一度在赤道必过乎一度近二分则斜侧之势乃显故在黄道一度在赤道必不及一度汉耿寿昌所谓考验天运状日月至牵牛东井日过
度月行十五度时牵牛近冬至东井近夏至故也赤道宿度因岁差而古今异致向之平者今值乎斜侧向之侧者今转移近平体势殊观不惟
觜西距星从赤道视之转而在参西距星之东鬼西距星亦可转而在柳西距星之东皆将前后异位而不得不各改距星始合黄道前后之定
序故宿度惟以黄道为主而赤道可不论况赤道以正时刻非以正节气无取乎日躔宿度也然汉以来皆先测赤道乃用勾股弧矢之术推算
以知黄道测算有疏密故史志载黄道宿度亦古今不同
  (臣)等又按前汉未有黄道宿度日月行黄道而以赤道度遥准之宜其差谬后汉永元十五年始定黄道宿度而唐以后岁差之说行
损岁余益天周乃以列宿右移之数为日躔不足之数虚增之为天度元至元中定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天周三百六十五
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