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也
  (臣)等又按金史选举志大定四年命颁行女直大小字所译经书二十年定制试策用女直大字又辽史耶律富鲁传能诵契丹大字
而金史诸列传中亦多有通习契丹大小字女直大小字之语此可见金源一代契丹字女直字与汉字并行然列传言有通习契丹女直字者
则当日未必人尽通习可知也辽金二史皆出元中书右丞相托克托所修其时去辽金未远文献尚有足征而托克托未能裒辑制字义例着
于史册致使两朝制作湮没无传则诚当时疏略之故也
  元史帝师帕克斯巴者中统元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命制蒙古新字字成上之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
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则以谐声为宗也至元六年诏颁行于天下诏曰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
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辉和尔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
文治寖兴而字书有缺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帕克斯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巳自今以往凡有玺书
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元史世祖纪曰至元十二年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十五年诏虎符旧用辉和尔字今易以国字
二十一年敕中书省奏目及文册皆不许用辉和尔字其宣命札付并用蒙古书元史文宗纪曰至顺三年命奎章阁学士院以国字译贞观政
要锓板模印以赐百官
  (臣)等谨按蒙古字之制其见于元人著述者有陶宗仪书史会要所载蒙古字母朱伯颜所载蒙古字韵字母其中讹误相沿莫从订
正我皇上钦定同文韵统综以国书合之梵筴于蒙古字音字体无不一以贯之谨胪载于皇朝六书七音二略内兹但就元代制字与用字之
由识其大略于此
  (臣)等又按古篆殊文其可见于今者惟钟鼎诸器物铭略可寻六书之源而钟鼎篆韵汗简古文四声韵广金石韵府等书虽亦摭其
字体而未辨其所以合于六书之旨惟宋吕大防考古图后有释文一卷最有考据今掇其要以资订证古文三代之书名也书名所起将记言
于简策象物形而画之故厥初以象形为主不取笔画之均正又有无形可象者然后会意假借形声指事转注之文生焉至周之兴尚文书必
同文其笔画稍稍均正窃意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已有修正故与古文多异至秦李斯程邈之徒又有省改谓之小篆即今许氏说文是也
小篆兴而古文亡至汉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壁中书及张苍献古春秋左氏传鲁三老献古孝经及郡国于山川得鼎彝之铭而后古文复出孔
安国以伏生口传之书训释壁中书以隶定古文然后古文稍能训读其传于今者有古尚书孝经陈仓石鼓及郭氏汗简夏氏集韵等书尚可
参考然以今所图古器铭识考其文义不独与小篆有异有同在一器同是一字而笔画多寡偏傍位置左右上下不一者如伯■〈一上自下
〉父敦之■〈一上自下〉字一作□一作□宝字一作□一作□蕲字一作□一作□叔高父簋葢底皆有铭其簋字一作□一作□晋姜鼎
之作字一作□一作□其异器者如彝尊寿万等字皆然乃知古字笔画非小篆所能该也然则古文有传于今者既可考其略则其余或以形
象得之如□为射□为丁□为壶□为鬲□为车之类或以义类得之如□为鬳□为■〈女鼎〉之类或笔画省于小篆如□作惟□作位之
类或笔画多于小篆如□作万 【小篆乃迈字】 □作受□作秦□作■〈弁阝〉之类或左右反正上下不同如□□皆作永□□皆作福
□□皆作姜□□皆作姬之类余皆文奇义密不可强释矣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二

  ●钦定续通志卷九十三 七音略一


  七音略 【一】

  (臣)等谨按古音通转其由字母而递变者居其大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条例云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自魏孙炎始为尔雅音一
卷今虽不传其散见于德明所引据者可考而知也隋书经籍志载婆罗门书一卷又云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
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字母之法权舆于此而晋魏以后等韵之学日以加详唐元和阳宁公南阳释处忠撰元和韵谱列五圆图为五
声图二方图为九弄图唐舍利始立三十字母崇文总目载僧守温三十六字母图一卷僧宗彦四声等第图一卷横有三十六母纵有四等即
七音韵鉴所由昉也门法之立葢以古今字音不同执音和一法以御反切率多乖迕故多为之法以取之郑志祗列韵图不及门法殊为疏略
今谨列刘鉴十六摄二十四图于前以从简括又补门法二卷为之图解并考正其讹谬后附通释一卷俾承学之士资以考古焉

  韵图

  ○韵图

  (臣)等谨按郑志本七音韵鉴列内外转四十三图其韵部一本广韵考广韵二百六部葢隋陆法言切韵之旧而韵字则与切韵不同
宋广韵卷首题云陆法言撰本长孙纳言笺注集韵韵例亦云祥符时令陈彭年邱雍因法言韵就为刊益是广韵本于切韵之证也广韵三锺
恭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