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 【满汉各二人均由   特简赞理机务表率百僚补授后请   旨兼殿阁及六部尚书衔殿阁名凡六曰 保和殿 文华殿 武英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旧制殿名四阁名二乾隆十三年省 中和殿街增入 体仁阁衔为殿阁名各三 国初置文馆天聪十年改为三院曰内国史院曰内秘书院曰内宏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分其事为职掌内国史院掌记注  诏令编纂书史及拟撰表章之属内秘书院掌撰外国往来书状及   敕谕祭文之属内宏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劝讲   御前侍讲 皇子并教诸亲王及德行制度之属顺治元年增设学士二年定为正二品衙门以翰林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宏文院增设侍读学士侍读等官九年设典籍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大孚士俱改殿阁衔仍分设翰林院十六年裁学士侍读学士等官十八年复改内阁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仍改为内阁另设翰林院如旧制十年仍补授学士以下等官满汉大学士顺治元年设六员不备官康熙闲率用四员雍正年以来多用至六员乾隆十三年定制满汉各二员】
  尚书协办大学士 【满汉各一人以六部尚书  简充雍正间初置与大学士同厘阁务自后定制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
  学士 【兼礼部侍郎衔满六入汉四人掌敷奏本章传宣  纶悖初制置满学士三员满军三员自顺治元年以后增减不一康熙九年定满学士二员十年增四员又定汉军二员汉人二员十二年以汉军并于汉缺共四员俱兼礼部侍郎衔】
  侍读学士 【满四人蒙古二人汉二人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卿衔后停兼衔】
  侍读 【满十人蒙古汉军汉人各二人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衔寻停兼衔】
  典籍 【满洲汉军汉人各二人掌收贮图籍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  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给印以钤往来文牒顺治九年置】
  中书 【满七十人蒙古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蒙古六人掌撰拟纪载翻译缮书之事】
  (臣)等谨按汉人中书自康熙初定制专以进士举人注授闲以散馆庶吉士及进士朝考入选者为之我皇上銮辂时巡诸生有献赋行在者每蒙召试拔其尤以充是职登用之途视前代益为华选矣
  中书科中书舍人 【满二人汉四人掌书写  诰敕】
  (臣)等谨按内阁自侍读学士以下办理本章分为五所曰满本房专司缮写清字校正清文曰汉本房专司翻译清潀文曰蒙古本房专司翻译外藩章奏及缮写颁行西番属国诏敕曰满票签处曰汉票签处专司缮写清汉票签记载谕旨及撰文之事又有稽察房稽察各部院迟延事件月终汇奏大学士酌委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兼司之又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雍正八年置以满汉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兼领其文移钤以典籍印以上各处虽非设有专官而职所存均关纶扉典则谨附识
  翰林院
  掌院学士 【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制诰文史以备  天子顾问其属待诏满洲汉人各二人典簿满洲汉人各一人孔目满洲汉人   各一人笔帖式满洲四十人汉军四人】
  侍读侍讲学士 【满洲各二人汉人各三人 南书房侍直 上书房教读自讲读学士以下皆预选派其直省主考提督学政亦预焉】
  侍读侍讲 【满洲各二人汉人各三人侍读   以下掌撰述编辑儤直 经幄】
  修撰编修检讨 【无定额修撰状元授职编修  二甲授职检讨三甲授职】
  庶吉士 【无定额读书教习庶常馆以满汉大臣各一人充教习选讲读以下官分司训课名小教习】
  (臣)等谨按翰林初隶内三院顺治元年设掌院学士本正五品以兼礼部侍郎衔者为正三品康熙二十八年以大学士兼管掌院事其后遂有以大学士尚书侍郎兼摄者初设汉掌院学士一人汉讲读学士各一人后仍并入内三院十五年复设如元年制增满掌院学士一人汉讲读学士各一人汉讲读各一人康熙九年增设满汉讲读学士各三人讲读各三人乾隆五十年裁满讲读学士各一人满讲读各一人
  经筵讲官 【满汉各八人以大臣兼充恭还 经筵掌院按期奏请撰拟讲章进呈届期请旨简派满汉各二人进讲】
  日讲起居注官 【不专设翰詹官以原衔充之记注官满洲八人汉人十二人主事满洲二人汉人一人笔帖式十六人凡遇  御门听政朝会宴飨大祭祀大典礼及常朝以满汉 日讲官各二人近前侍班凡  纶音敷奏逐一记注自顺治十四年始设 日讲官康熙九年置 起居注馆于 太和门西廊设满汉记注官俱以 日讲官兼摄康熙五十七年裁雍正元年复设乾隆元年定满汉员额如今制凡记注官均兼 日讲系衔】
  (臣)等谨按儒学之臣以文章主撰述以笔札司纪载出入承明最称华选其读讲学士以下及詹事诸臣屡蒙御试亲定甲乙又定五年轮班引见之例造就裁成恩意优渥玉堂盛轨洵乎振古为昭矣
  文渊阁阁职
  领阁事 【满洲汉人各一人掌总领秘书典司 册府乾隆四十一年  诏置阁职掌所贮四库全书授领阁事以大学士掌院学士兼充直阁事以下咸定额有差】
  提举阁事 【一人以内务府大臣兼充掌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