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内谓宗庙,外谓郊社。《大戴礼》载祀天祝文,称予一人某。汉承古礼,称天子以事天,其赞享辞又曰皇帝。魏明帝始诏天地、明堂、五郊可称天子臣某。东晋贺循制策祝文,称皇帝臣某。沿袭至今,盖用魏晋之制。本朝仪注祀仪,於上帝、五帝、日、月并称臣。检会昌九宫贵神祝版,进书已不称臣。五福、十泰一当依熙宁六年以前故事,其被遣之官,自宜称臣。如此,则不失轻重之体。”从之。
哲宗元七年,监察御史安鼎言:“本朝春秋祀九宫泰一用羊、豕,其四立祭泰一宫十神皆无牲,以素馔加酒焉。再详《星经》,泰一一星在紫宫门右,天一之南,号曰天之贵神。其佐曰五帝,主使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革、饥馑、疫疾、灾害之事。《唐书》曰:‘九宫贵神实司水旱。泰一掌十六神之法度,以辅人极。’《国朝会要》:‘十神泰一,亦云天之尊神,及十精、十六神并主风雨。’由是观之,十神泰一、九宫泰一与汉所祀太乙,共是一神。今十神皆用素馔,而九宫并荐羊、豕,荤素不同,似非礼意。”诏令礼官详定。礼官言:“九宫、十神泰一各有所主,名义不同,即非一神。故自唐迄今皆用牲牢,别无祠坛用素食之礼。欲依旧制。”从之。
徽宗崇宁元年,诏建长生宫於洞真宫旧址,以祠荧惑。
其後,又诏天下崇宁观并建火德真君殿,仍诏正殿以“离明”为名。泰常博士罗畸言:“荧惑者,至阳之精。比者,就国之阳,特开琳馆,以安其灵。谓宜仿泰一宫遣官荐献,或立坛於南郊,如祀灵星、寿星之仪。”从之。七月,有司言:“阏伯,陶唐氏之火正也,居宋地。国家以火德王天下,而兴王之都实次大火。阏伯有功於宋,宜从祀离明殿。”从之。四年,礼部言:“离明殿增阏伯位。按《春秋传》: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祝融,高辛之火正也;阏伯,陶唐氏之火正也。祝融既为上公,则阏伯亦当服上公衮冕九章之服。”从之。
《五礼新仪》:立夏日祀荧惑及祀阳德。荧惑坛广四丈,高七尺,四出陛,两,二十五步。阳德观火德、荧惑,以阏伯配,俱南向(五方火精、神等,并为从祀)。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立春,祀东泰一宫;立夏、季夏土王日,祀中泰一宫;立秋日,祀西泰一宫;立冬,日祀中泰一宫。
中泰一宫真室殿,五福泰一在中,君基泰一在东,大游泰一在西,俱南向。延休殿,四神泰一。承殿,臣基泰一在东,西向,北上。凝殿,直符泰一。臻福殿,民基泰一在西,东向,北上。膺庆殿,小游泰一在中,天一泰一在东,地一泰一在西。灵贶殿,太岁在中,太阴在西,俱南向。三皇、五方帝、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天地水三官、五行、九宫、八卦、五岳、四海、四渎、十二山神等,并为从祀。东、西泰一宫准此。东泰一宫大殿,五福泰一在东君,基泰一在西,俱南向。大游泰一殿在大殿之北,南向。臣基泰一殿在南,北向。小游泰一、直符泰一、四神泰一殿在大殿之东,西向,北上。天一泰一、民基泰一、地一泰一殿在大殿之西,东向,北上。西泰一宫黄庭殿,五福泰一在中,君基泰一在东,大游泰一在西;均福殿,小游泰一在中,俱南向。延贶殿,天一泰一在中,四神泰一在南,臣基泰一在北,俱西向。资殿,地一泰一在中,民基泰一在南,直符泰一在北,俱东向。
《五礼新仪》:仲春、仲秋祀九宫贵神,坛三成,一成纵广十四丈,再成纵广十二丈,三成纵广十丈,各高三尺。其上依方位置小坛九,各高一尺五寸,纵广八尺,四陛,又西南为一陛曰坤道,两,每二十五步。
四月,议礼局议上《五礼新仪》,立秋後辰日祀灵星,坛高三尺,周八步四尺,四出陛,一,二十五步。
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言:“《周礼》:‘小宗伯之职,兆五帝於四郊,四类亦如之。’郑氏曰:‘兆为坛之茔域。四类,日、月、星、辰,运行无常,以气类为之位。兆日於东郊,兆月与风师於西郊,兆司中、司命於南郊,兆雨师於北郊。’各以气类而祭之於四郊,则谓之四类。汉仪,县邑常以丙戌日祠风伯於戌地,以已丑日祠雨师於丑地,亦从其类故也。熙宁祀仪,兆日於东郊,兆月於西郊,是以气类为之位。至於兆风师於国城东北,兆雨师於国城西北,司中、司命於国城西北亥地,则是各从其星位,而不以气类,非所谓四类也。请稽旧礼四类之义,兆风师於西郊,祠以立春後丑日;兆雨师於北郊,祠以立夏後申日;兆司命、司禄於南郊,祠以立冬後亥日。其坛兆则从其气类,其祭辰则从其星位,仍依熙宁祀仪,以雷师从雨师之位,以司民从司中、司命、司禄之位。其雨师、雷师为二坛,同;司中、司民、司禄为四坛,同。坛制高广自如故事。其祀风师、雨师,则用柏柴升烟。”并从之。
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坛各广二十五步;风师、雨师、雷师坛高三尺,四出陛,并一,二十五步;风师坛广二十三步,雨师、雷师坛广十五步。
又言:“本朝都城坛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