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军 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上骑都尉骑都尉 骁骑尉 飞骑尉 骑尉 武骑尉
右骑都尉以上,两府并武臣正任已上经恩加两转,文武朝官加一转。武骑尉以上,京官加一转,朝官虽未至骁骑尉,经恩亦便加骑都尉。
功臣
推忠 佐理 协谋 同德 守正 亮节 翊戴 赞治 崇仁 保运经邦
右以赐中书、枢密院臣僚(宰相初加六字,馀臣初加四字,其次并加两字,旧有功臣者改赐之)。
推忠 保德 翊戴 守正 亮节 同德 佐运 崇仁 协恭 赞治宣德 纯诚 保节 保顺 忠亮 竭诚 奉化 效顺 顺化
右以赐皇子、皇亲、文武臣僚、外臣(初加四字,次加两字)。  拱卫 翊卫 卫圣 保顺 忠勇 拱极 护圣 奉庆 果毅 肃卫
右以赐诸班直将士禁军(初加二字,再加亦如之)。
政和中,罢勋官。淳熙末,朝议欲复之,以旌有功,如贴职之比。後亦不果行,惟安南、婆、占城三国王始封加上柱国,南丹州刺史加武骑尉焉。加功臣号,始於唐德宗。宋朝因之,至元丰乃罢。中兴後,加赐者三人而已,韩世忠“扬武翊运功臣”,张俊“安民静难功臣”,刘光世“和众辅国功臣”。此外,惟安南国王初除及经恩,亦加功号。
岳氏《愧郯录》曰:“按阶、散、勋官,在前世合於一,至唐则析而为二。阶、勋、功臣、检校,在唐则析於四,而本朝则合於一。其用与不用,实寓见於是。自宋、齐、梁、陈、後魏、北齐以来,诸九品官皆以将军为品秩,谓之加戎号,此正如国初军制皆以御史为品秩,谓之加宪衔也。梁制,虽亲王起家,未加将军不开府,不置佐史官,可以见一时以此号为重,然其实未尝将屯,亦虚名耳。隋既受命,高祖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并为散官,又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将校。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戎上柱国已下为散实官,军为散号官。诸省及左右卫、武候、馀左右监门府为内官,自馀为外官。散官之名,肇见於是。还考汉制,光禄大夫、太中大夫、郎、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数十人。特进、奉朝请亦皆无职守,优游禄秩。则官之有散,自汉已有之矣。然当时之仕於朝者,不任以事,则置之散,正如今日宫观设官之比,未有以职为实,以散为号如後世者也。故成都侯王商以特进领城门兵,置幕府,得举吏,是正如今日兼官不可以官称为比。梁制,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并无员,以养老疾。溯而考之魏、晋、宋、齐、元魏,下而考之陈、北齐、後周、隋,亦莫不有之,九品十八班之。元魏初,又尝置散官五等,其品第五至第九,百官有阙则取於其中以补之,盖皆以储才待须,而亦与诸职事官均其劳佚也。逮隋开皇六年,始置六品以下散官,八郎为正阶,八尉为从阶。通而观之,则九品之内,皆有散官以酬劳矣。惟正一品虚而不置,所以章其贵也。炀帝嗣位,多所改更,先罢特进,次罢十一等酬劳官、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并省朝议大夫,置九大夫、八尉,自一品至九品,别有其制。继虽复儒林郎、文林郎列之七品八品正,乃隶秘书省,置二十人若三十人,专以明经待问,撰录文史为职,又若职事官,无与於散阶也。寻又置散骑郎二十人为从五品,承议、通直郎各三十人为正、从六品,宣德、宣义郎各四十人为正从七品,徵事、将仕郎各五十人为正从八品,常从、奉信郎各五十人为正从九品,是为正员,并得禄当品,又各有散员郎无禄。隋又改常从为登仕,奉信为散从。自散骑而下皆主出使,量事大小,据品以发之,则正如国初九品京朝官皆在京师,其罢职者归本班,守本官,其出使者知某州、转运某路之制耳。尚书省六曹皆置承务郎一人,同员外郎之职,乃正与今尚书郎等,又非散号,如限员以设官,使其别有所授,决知其必不复,徒带以为美观也,而唐乃析之。郎、大夫之秩,光禄、中散之养疾,儒林、文林之待问,一归之於文散;散号将军参取杂置,益以校尉,一归之於武散;柱国等号本以酬劳,武骑诸称并同郎位,一归之於勋官。则阶散也,勋官也,唐虽因隋,而所用未尝因隋,有职者改为虚名,徒名者置在兼秩,是所谓前世合於一,而唐则析为二。史大奈与高祖兴太原饮马泉之战,功多授光禄大夫阶。李晟以克复元勋立功,时诸子未官,宰相以闻,即日诏子愿为上柱国。故事,柱国门列戟,遂父子皆赐。杜淹贞观中检校吏部尚书,再加检校侍中。代宗以射生军清难而有“宝应”之称。德宗以泾军煽逆,而有“定难”之号。後随事而赐,亦无定名。故唐之有功者,或叙阶,或赐勋,或加以检校,或宠以名号,皆上之人有以寓一时之微权,而初无阶升必致之道。四者并用,而又申之以封爵,重之以实封,驭贵驭富,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