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遂废罢云。
○将军总叙
三代之制,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故《夏书》曰:“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盖古之天子寄军政於六卿,居则以田,警则以战,所谓入使治之,出使长之之义。其职在国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为称,在军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军国之名。诸侯之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其将亦命卿也。晋献公初作二军,公将上军,未有其号,魏献子、卫文子始有将军之称(《左传》曰:“晋阎没、女宽谓魏子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注曰:“献子为中军率,故谓之将军。”又《礼记》曰:“将军文子之丧。”)。自战国置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後、左、右将军。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後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後汉志》曰:“汉将军比公者四,谓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孝武征闽越、东瓯,又有伏波、楼船;及伐朝鲜、大宛,复置横海、度辽、贰师。宣帝增以蒲类、破羌。权时之制,若此非一,亦不常设。光武中兴,诸将军皆称大;及天下已定,武官悉省。四征兴於汉代,四安、四平起於魏初。後汉有三镇之称,魏有镇北之号。晋武帝重兵官,故军校多选朝廷清重之士居之,置中军将军以统宿卫七军。及五王作难,东海王越以顷兴事皆由殿省,乃奏宿卫有侯爵者皆罢之。时殿中武官并封侯,由是出者略尽,皆涕泣而去。乃以东海国官领左右卫,以国兵宿卫。晋、宋以来,以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将军,谓之六军(《宋舆服志》曰:“骠骑、车骑,卫将军及诸将军加大者,皆金章紫绶,武冠,佩水苍玉。诸军司马,银章青绶,朝服武冠。”)。其四安、四平、左、右、前、後、征虏等将军及四中郎将,晋代荀羡、王胡之并居此官。宋、齐以来,唯处诸王素族无为者。齐以二卫、四军、五校,骁骑、游击、积射、强弩、殿中员外、殿中武卫七将军,殿中司马左右及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武骑常侍谓之西省,而散骑为东省。梁武帝以将军之名高下舛杂,命更加定,於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八镇为二十二班,八安为二十一班,四平、四翊为二十班,凡三十六号,为重号将军。又有五德将军(忠勇、军师、武臣、爪牙、龙骑、麾、镇兵、翊师、宣惠、果毅、智威、仁威、勇威、信威、严威、智武、仁武、勇武、信武、严武是为五德将军也),以班多者为贵。凡十品、二十四班。品取其盈数,班法气候之数。制簿悉以大号居後,以为选法,自小迁大也。前史所记,以位得从公,故将军之名次於台槐之下。至是备其班品,叙於百官之外,凡一百二十五将军。後魏将军之名多矣,谓骠骑、军骑、卫为三将军;未年有八柱国大将军,其中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凡十二大将军(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字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等是也)。又各分统开府二人,一开府领一军兵,是为二十四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自大统十六年以後,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复统御(後周武帝三年,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隋炀帝以左右翊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凡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以总府事(每卫各置长史、录事参军、司仓、兵、骑、铠等参军员。军人总名卫士),盖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唐武德初,秦王既平王世充及窦建德,高祖以秦王功殊今古,自昔位号不足以为称,乃特置天策上将军以拜焉,位在王公上。及升储宫,遂废天策府。二年七月,高祖以天下未定,事资武力,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乃置十二军,分关中诸府以隶焉(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元戈军,醴泉道为丹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麟州道为苑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每军将一人,副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杨恭仁、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为其将),督耕战之备。自是士马强劲,无敌於天下。五年省。七年,以突厥寇掠,复置十二军,後又省之。其後定制,有左右卫、左右骁、左右武、左右威、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左右千牛、凡十六卫,大将军各一人(左右卫及左右金吾总谓之四卫,其馀谓之杂卫),将军总三十人(左、右千牛卫将军各一人,馀卫各二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六军,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三人,皆有卫署。其骠骑、辅国、镇军、冠军四大将军,麾、勇武、壮武、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等九将军,并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先天二年正月十日诏:“往者卫士计户取充使,二十一八幕,六十出军,既惮劬劳,咸欲避匿。今改取二十五以上充,十五年即放出。频经征镇者,十年放出。自今已後,羽林、飞骑先於卫士中简择。”开元六年,始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浸坏,番役更代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