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准南台御史,选经学为先,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经者,以本位领。其後国讳废学。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学既建,乃省总明观。八年,国子博士何允单为祭酒,疑所服,陆澄等皆不能据,遂以元服临试;月馀日,博议定,乃服朱衣。齐、梁号为国师,陈、後魏亦曰国子祭酒。其初定中原,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北齐国子寺有祭酒一人。隋开皇十三年,国子寺罢隶太常(凡国学诸官,自汉以下并属太常,至隋始革之),又改寺为学。仁寿元年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一所,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唐因之。龙朔元年,东都亦置。龙朔二年,改为司成馆,又改祭酒为大司成。咸亨初复旧。光宅元年,改国子监为成均监,神龙元年复旧。领国子学(学生三百人)、太学(学生五百人)四门(学生五百人,俊士八百人)、律学(学生五十人)、书学(学生三十人。算学学生三十人凡六学生徒二千二百一十人。每学各置博士以总学事,及有助教等员。天宝九载,又於国子监置广文馆,领学生为进士业者。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其品秩并与太学同)。置祭酒一人,掌监学之政。皇太子受业,则执经讲说,皆以儒学优重者为之。天宝九载,置广文馆学生进士。
国子司业。炀帝大业三年,於国子监初置司业一人。《礼》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因以为名。唐置二人,副贰祭酒通判监事。龙朔二年,改为少司成,咸亨初复旧。凡祭酒、司业,皆儒重之官,非其人不居。
丞,隋置三人,唐一人。
主簿,北齐置。隋一人,唐因之。
宋国子监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凡监事皆总之。直讲八人,以京官、选人充,掌以经术教授诸生。丞一人,以京朝官或选人充,掌钱出纳之事。主簿一人,以京官或选人充,掌文簿以句考其出纳。监生无定员。元丰正官名,置祭酒、司业、丞、簿各一人,太学博士十人(旧系直讲),正、录各五人,武学博士二人,律学博士、正名一人。祭酒掌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司业为之贰,丞参预监事。凡诸生之隶於太学者,立三舍法(见《学校门》)。崇宁立辟ń,置大司成一人为师儒之首,总辟ń、太学之政令,位诸曹侍郎上,宣和罢。中兴初,并国子监归礼部。绍兴三年,置国子监;十二年,置祭酒;十三年,始复建太学。隆兴并省司业,不与祭酒并除。乾道七年,乃并除如故。
国子博士,班固云,按六朝时往往有博士,掌通古今(又曰:博士,秦官,汉因之)。汉博士多至数十人,冠两梁(文帝时,博士朝服元端,章甫冠)。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成帝之代,《五经》定法稍增,置博士一人。博士选有三科,高第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於时孔光为博士,数使录冤狱,行风俗,以高第为尚书(叔孙通为博士,初制汉礼。又贾谊年二十馀,文帝召为博士,年最少。每有诏议下,诸老生未能言,谊尽为对之,人人各如其意)。後汉博士凡十四人(《易》:施、孟、梁京、邱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氏;《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各一博士。华峤《汉后书》曰:“初,欲立《左氏传》博士。范以为《左氏》浅末,不宜立。陈元闻之,乃诣阙上疏争之,更相辩对,凡十馀上,帝卒立《左氏》学。”),掌以《五经》教子弟,国有疑事掌丞问对。旧时从议郎为博士,其通异艺,人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守相,久次转谏议大夫。中兴高第为侍中,小郡若都尉博。士限年五十(其《督邮版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理《易》、《尚书》、《孝经》、《论语》,兼崇载籍,穷微阐奥,师事某官,经明受谢。见授门徒尚五十人以上。正席谢坐,三郡二人。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三十六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赐赏,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顺帝讳“保”,故称“守”)。安帝以博士多非其人,诏命三公、将军、中二千石举博士各一人,务得经明行高,卓尔茂异。是时群僚承风,凡所旌赏,绰有馀裕。後旋复故,遂用陵迟。初,平帝元始四年,改博士为博士师。後汉兼而存之,并择儒者(桓荣、鲁恭、戴凭等并为博士)。魏及西晋朝,博士置十九人。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置国子博士一人,皆取履行精淳、通明典义,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元帝时,荀崧上疏曰:“昔咸宁、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宋、齐诸博士皆皂朝服,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梁国学有博士二人;天监四年,置《五经》博士各一人(魏、晋、宋、齐并不置《五经》博士,至此始置焉)。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武帝欲招来後进,五馆生皆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陈因之。後魏、北齐并有之。隋仁寿元年,省国子博士;大业三年,复置一人。唐增置二人。龙朔二年改为司成宣业,咸亨初复旧。诸州府亦有经学博士一人。
助教。晋咸宁四年,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