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君。”真君三年,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世祖从之。于是亲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皆如之。恭宗见谦之奏造静轮宫,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经年不成。乃言于世祖曰:“人天道殊,卑高定分。今谦之欲要以无成之期,说以不然之事,财力费损,百姓疲劳,无乃不可乎?必如其言,未若因东山万仞之上,为功差易。”世祖深然恭宗之言,但以崔浩赞成,难违其意,沉吟者久之,乃曰:“吾亦知其无成,事既尔,何惜五三百功。”
  九年,谦之卒,葬以道士之礼。先于未亡,谓诸弟子曰:“及谦之在,汝曹可求迁录。吾去之后,天宫真难就。”复遇设会之日,更布二席于上师坐前。弟子问其故,谦之曰:“仙官来。”是夜卒。前一日,忽言“吾气息不接,腹中大痛”,而行止如常,至明旦便终。须臾,口中气状若烟云,上出窗中,至天半乃消。尸体引长,弟子量之,八尺三寸。三日已后,稍缩,至敛量之,长六寸。于是诸弟子以为尸解变化而去,不死也。
  时有京兆人韦文秀,隐于嵩高,征诣京师。世祖曾问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对曰:“神道幽昧,变化难测,可以暗遇,难以预期。臣昔者受教于先师,曾闻其事,未之为也。”世祖以文秀关右豪族,风操温雅,言对有方,遣与尚书崔赜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时方士至者前后数人。河东祁纤,好相人。世祖贤之,拜纤上大夫。颍阳绛略、闻喜吴劭,道引养气,积年百余岁,神气不衰。恆农阎平仙,博览百家之言,然不能达其意,辞占应对,义旨可听。世祖欲授之官,终辞不受。扶风鲁祈,遭赫连屈孑暴虐,避地寒山,教授弟子数百人,好方术,少嗜欲。河东罗崇之,常饵松脂,不食五谷,自称受道于中条山。世祖令崇还乡里,立坛祈请。崇云:“条山有穴,与昆仑、蓬莱相属。入穴中得见仙人,与之往来。”诏令河东郡给所须。崇入穴,行百余步,遂穷。后召至,有司以崇诬罔不道,奏治之。世祖曰“崇修道之人,岂至欺妄以诈于世,或传闻不审,而至于此。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治之,是伤朕待贤之意。”遂赦之。又有东莱人王道翼,少有绝俗之志,隐韩信山,四十余年,断粟食麦,通达经章,书符录。常隐居深山,不交世务,年六十余。显祖闻而召焉。青州刺史韩颓遣使就山征之,翼乃赴都。显祖以其仍守本操,遂令僧曹给衣食,以终其身。
  太和十五年秋,诏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乾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召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
  迁洛移鄴,踵如故事。其道坛在南郊,方二步,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十五日,坛主、道士、高人一百六人,以行拜祠之礼。诸道士罕能精至,又无才术可高。武定六年,有司执奏罢之。其有道术,如河东张远游、河间赵静通等,齐文襄王别置馆京师而礼接焉。
帝纪第一 序纪 帝纪第二 太祖纪 帝纪第三 太宗纪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上 帝纪第四 世祖纪下 宗纪 帝纪第五 高宗纪 帝纪第六 显祖纪 帝纪第七 高祖纪上 帝纪第七下 高祖纪下 帝纪第八 世宗纪 帝纪第九 肃宗纪 帝纪第十 孝庄纪 帝纪第十一 前废帝广陵王 后废帝 安定王〓出帝平阳王 帝纪第十二 孝静纪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 列传第二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 列传第三 昭成子孙 列传第四 道武七王 列传第五 明元六王 列传第六 太武五王 列传第七上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七中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七下 景穆十二王 列传第八 文成五王 列传第九上 献文六王 列传第九下 献文六王 列传第十 孝文五王 列传第十一 卫操 莫含 刘库仁 列传第十二 燕凤 许谦 张衮 崔玄伯 邓渊 列传第十三 长孙嵩  长孙道生 列传第十四 长孙肥  尉古真 列传第十五 穆崇 列传第十六 和跋 奚牧 莫题 庾业延 贺狄干 李栗 刘洁 古弼 张黎 列传第十七 奚斤  叔孙建 列传第十八 列传第十九 于栗磾 列传第二十 高湖 崔逞 封懿 列传第二十一 列传第二十二 王洛兒 车路头 卢鲁元 陈建 万安国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列传第二十四 李顺 列传第二十五 司马休之 司马楚之 司马景之 司马叔璠 司马天助 列传第二十六 刁雍 王慧龙 韩延之 袁式 列传第二十七 李宝 列传第二十八 陆俟 列传第二十九 源贺 列传第三十 薛辩 寇赞 郦范 韩秀 尧暄 列传第三十一 严棱 毛修之 唐和 刘休宾 房法寿 列传第三十二 列传第三十三 韦阆 杜铨 裴骏 辛绍先 柳崇 列传第三十四 窦瑾 许彦 李欣 列传第三十五 卢玄 列传第三十六 高允 列传第三十七 李灵 崔鉴 列传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