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天城县。

  五:长青县兵卫志下同。辽文汇续编董匡信墓志、金史地理志并作长清县。

  六:奏景宗分永兴县置据纪应历十三年正月、卷八五高勋传及金史地理志,景宗应作穆宗。

  七:唐会昌中置县按纪开泰八年十一月,置云州宣德县。新、旧唐书地理志无宣德县。

  八:更名应天军复为州按金史地理志丰州天德军,辽尝更名应天,寻复。

  九:改单于大都督府索隐:「督,当作护。」新、旧唐书地理志并作「龙朔三年置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为单于大都护府」。

  一○:会昌五年为安北都护府索隐:「案方镇表会昌三年改。」

  一一:大同川川,原作「州」。据下文及新唐书地理志改。

  一二:宁人县按即宁仁县。纪开泰六年七月以西南路招讨请,置宁仁县于胜州。此隶云内,或是以後改属。金史地理志云内州有宁仁旧县。

  一三:杀存榘于祁州祁州,新五代史四八及通鉴并作祁沟关。

  一四:升威塞军通考三一六作威胜军。

  一五:北齐置北燕郡索隐:「郡,当作州。隋志,後齐置北燕州,领长宁、永丰二郡。」

  一六:去诸以数千帐徙妫州徙,原误「欲」。据新五代史附录改。

  一七:升观察按纪,统和二十九年六月升。

  一八:隋大业末陷突厥隋字原脱。大业为隋年号,据补。

  一九:鄯阳县隋书、唐书地理志及通考三一六作善阳。辽文汇一○宁鉴墓志、元和郡县志作鄯阳。

  二○:後唐改毅州後字原脱,据上文「唐末」及通考三一六补。

  二一:东胜州按纪开泰六年七月作胜州。纪清宁四年三月、保大二年四月、四年七月、百官志四并作东胜州。

 





第四十二卷  志第十二

历象志上

  辽以幽、营立国,礼乐制度规模日完,授历颁朔二百馀年。今奉诏修,体与宋、金拟,其大明历不可少也。历书法禁不可得,求大明历元,得祖冲之法于外史。冲之之法,辽历之所从出也欤?国朝亦尝因之。以冲之法算,而至於辽更历之年,以起元数,是盖辽大明历。辽历因是固可补,然弗之补,史贵阙文也。外史纪其法,司天存其职,志是足矣。作历象志。



  大同元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历。先是,梁、唐仍用唐景福崇玄历。晋天福四年,司天监马重绩奏上乙未元历,号调元历,太宗所收于汴是也。穆宗应历十一年,司天王白、李正等进历,盖乙未元历也。圣宗统和十二年,可汗州刺史贾俊进新历,则大明历是也。高丽所志大辽古今录称统和十二年始颁正朔改历,验矣。大明历本宋祖冲之法,<一>具见沈约宋书。具如左。

  宋武帝大明六年,祖冲之上甲子元历法,未及施用,因名大明历。

  上元甲子至宋大明七年癸卯,五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年算外。

  元法:五十九万二千三百六十五。

  纪法:三万九千四百九十一。

  章岁:三百九十一。

  章月:四千八百三十六。

  章闰:一百四十四。

  闰法:十二。

  月法: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一。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馀数:二十万七千四十四。

  岁馀:九千五百八十九。

  没分:三百六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一。

  没法:五万一千七百六十一。

  周天:一千四百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六十四。

  虚分:万四百四十九。

  行分法:二十三。

  小分法:一千七百一十七。

  通周:七十二万六千八百一十。

  会周:七十一万七千七百七十七。

  通法:二万六千三百七十七。

  差率:三十九。

  推朔术:

  置入上元年数算外,以章月乘之,满章岁为积月,不尽为闰馀。闰馀二百四十七以上,其年有闰。以月法乘积月,满日法为积日<二>,不尽为小馀。六旬去积日,不尽为大馀。大馀命以甲子,算外,所求年天正十一月朔也。小馀千八百四十九以上,其月大。

  求次月:

  加大馀二十九,小馀二千九十。小馀满日法从大馀,<三>大馀满六旬去之,命如前,次月朔也。

  求弦望:

  加朔大馀七,小馀千五百七,小分一。小分满四从小馀,小馀满日法从大馀,命如前,上弦日也。又加得望,又加得下弦,又加得後月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