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新唐书纠谬  (宋)吴缜 撰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一

  新唐书纠谬

  正史类

  提要

  (臣)等谨案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宋呉缜撰镇字廷珍成都人甞以朝散郎知蜀州后厯典数郡皆有惠政其着此书专以驳正新唐书之讹误凡二十门四百余事初名纠谬后改为辩证而绍兴间长乐呉元美刊于湖州仍题为纠谬故至今沿其旧名王明清挥麈録称欧阳修重修唐书时缜甞因范镇请预官属之末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缜鞅鞅而去及新书成乃指摘瑕疵为此书晁公武甞引张九龄为相事谓其误有诋诃今观其书实不免有意掊击如第二十门字书非是一条至厯指偏傍点画之讹以讥切修等大都近于吹毛索瘢然欧宋之作新书欧主褒贬宋主文章而于故事考证颇疎抵牾蹖驳本自不少缜自序中所举八失原亦深中其病不可谓无禆史学也今世所行刊本第二十卷栁宗元传至苏定方传凡六条皆全脱而错入第六卷郭潜曜姓不同以下四条之文重复舛误已非完书独两淮所进本尚属南宋旧椠其栁宗元传六条原文具在谨据以订正焉

  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 (臣)纪昀 (臣)陆锡熊 (臣)孙士毅

  总校官 (臣)陆费墀

  ●新唐书纠谬目録

  卷一
  一曰以无为有
  卷二
  二曰似实而虚
  卷三
  三曰书事失实
  卷四
  四曰自相违舛
  卷五
  五曰年月时世差互
  卷六
  六曰官爵姓名谬误
  卷七
  七曰世系乡里无法
  卷八
  八曰尊敬君亲不严
  卷九
  九曰纪志表传不相符合
  卷十
  十曰一事两见而异同不完
  卷十一
  十一曰载述脱误
  卷十二
  十二曰事状丛复
  卷十三
  十三曰宜削而反存
  卷十四
  十四曰当书而反阙
  卷十五
  十五曰义例不明
  卷十六
  十六曰先后失序
  卷十七
  十七曰编次未当
  卷十八
  十八曰与夺不常
  卷十九
  十九曰事有可疑
  卷二十
  二十曰字书非是

  ●新唐书纠谬原序

  史才之难尚矣游夏圣门之髙弟而不能赞春秋一辞自秦汉迄今千数百歳若司马迁班固陈寿范蔚宗者方其著书之时岂不欲曲尽其善而传之无穷然终亦未免后人之诋斥至唐独称刘知几能于修史之外毅然奋笔自为一书贯穿古今讥评前载观其以史自命之意殆以为古今絶伦及取其尝所论著而考其谬戾则亦无异于前人由是言之史才之难岂不信哉必也编次事实详畧取舎褒贬文采莫不适当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而无疑粲然如日星之明符节之合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反是则篇帙愈多而讥谯愈众奈天下后世何我宋之兴一祖五宗重熙累洽尊儒敬道储思艺文日以崇广学校修纂文史为事故名臣缀缉不絶于时前朝旧史如唐书洎五代实录皆已修为新书颁于天下其间惟唐书自颁行迨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与迁固诸史均焉缜以愚昧从公之隙窃尝寻阅新书间有未通则必反复叅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歳时稍久事目益众深怪此书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推本厥咎盖修书之初其失有八一曰责任不专二曰课程不立三曰初无义例四曰终无审覆五曰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六曰务因旧文而不推考七曰刋修者不知刋修之要而各徇私好八曰校勘者不举校勘之职而惟务茍容何谓责任不专夫古之修史多出一家故司马迁班固姚思亷李延寿之徒皆父子论譔数十年方成故通知始末而事实贯穿不抵牾也惟后汉东观羣儒纂述无统而前史讥之况夫唐之为国几三百年其记事亦已众矣其为功亦已大矣斯可谓一朝之大典举以委人而不专其责则宜其功之不立也今唐史本一书也而纪志表则欧阳公主之传则宋公主之所主既异而不务通知其事故纪有失而传不知【如胶东郡公道彦等纪书降封县公而传乃郡公之类】传有误而纪不见【如朱宣传叙天平节度使止有四人而纪则有七人之类】岂非责任不专之故欤何谓课程不立夫修一朝之史其事匪轻若不限以歳月责其课程则未见其可尝闻修唐书自建局至印行罢局几二十年修书官初无定员皆兼莅它务或出领外官其书既无期会得以安衍自肆茍度歳月如是者将十五年而书犹未有绪暨朝廷讶其淹久屡加督促往往遣使就官所取之于是乃仓猝牵课以书来上然则是书之不能完整又何足怪岂非课程不立之故欤何谓初无义例夫史之义例犹网之有纲而匠之绳墨也故唐修晋书而敬播令狐徳棻之徒先为定例盖义例既定则一史之内凡秉笔者皆遵用之其取舍详畧褒贬是非必使后人皆有考焉今之新书则不然取彼例以较此例则不同取前传以比后传则不合详畧不一【如中宗纪前与诸帝纪不同诸帝纪亦自详畧不同之类】去取未明【如皇太子改名并诞节名及上寿皆不书而上尊号则书之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