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平越中郎将
  【文献通考】
  晋武置理广州主护南越。
  光国中郎将
  【晋书】
  《刘曜记》曜以尚书郎王犷,为光国中郎将。
  武贲郎将
  【隋书】
  来整为武贲郎将,尤骁勇,善副士众,讨击群盗,所向皆捷,诸贼甚惮之,为作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整乃荣国公护儿之第六子也。
  鹰扬郎将
  【郑樵通志】
  大业三年,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改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五年,又以鹰扬副郎将为膺击郎将。九年,别置折冲果毅及武勇雄武等郎将官,以统领骁果。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於隋,唐兴因之。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又有骠骑二府,皆有将军。后更骠骑曰鹰扬郎将,车骑曰副郎将,别置折冲果毅。
  自称郎将
  【唐书】
  《武后纪》垂拱三年九月已卯,州人杨初成自称郎将。乎虎州人迎庐陵王于房州,不果见杀。
  武官入郎将
  【唐会要】
  开成二年十二月,中书门下奏武官合入郎将等。其堪送名者,请中书门下准吏部送名例,磨勘仍先过堂,然后批拟从之。
  天策上将
  【资治通鉴】
  唐高祖武德四年八月,上以秦王功火,前代官皆不足以称之,特置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自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置官属。天策府置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并掌通判府事军。谘祭酒二人,谋军事赞相礼仪,应接宾客。典签四人,掌宣传导引之事。主簿二人,掌省覆教命。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功,仓兵骑铠士一曹参军各二人,参军事六人。
  【燕语考异】
  天策上将,唐官也。初太宗破王世充,窦建德,高祖以其功大,其官号不足称,乃知是名位三公上。开府终唐世未尝更命人。梁更为天策上将军,以命马殷,亦开府祥符。八年,楚王元佐久疾,以皇兄之宠,故采唐旧典授之,结御在功臣上,而不开府。其后荆王元俪薨,因以为赠官。唐太宗为皇太子,即罢天策府,自不应更有府官也。
  诸路将官
  【文献通考】
  宋神宗留意武备,本以捍西北二虏,而推其法於东南,故西北为多,东南为少。陕西诸路四十二将,河北诸路三十七将,而东南才十三将。元丰四年,诏东南诸路团褚诸军马十三将,淮南东路第一,西路第二,两浙西路第三,东路第四,江南东路第五,西路第六,荆湖北路第七,南路潭州第八,全邵永三州备广西应援第九,福建路第十,广东路第十一,西路桂州第十二,邕州第十三。合诸路九十二将,各有正副军中行图阵队,调发赏罚,皆关决於将副。宣和六年诏。元绍元年,司马光请尽罢诸路将官,其禁军各委本州县长吏,与总管、钤辖、都坚押等辖,一如未置将官以前之法。而枢密院难之,止诏诸路将副在州驻,不系路分兵官知州、并州钤辖兼充者,并差将官一员兼本州都监,其单将驻处,勿复差兼。宣和五年,御笔诸路将副部队,自今并依元丰法选差。乾道四年,密院奏诸州拣中经弩手锥已差路分钤辖都监,春秋诣诸路巡按,绿逐州未有将官专一日逐训练,恐致事艺生疏。诏诸州各置准备将一员,专一管辖目逐训练拣中弓弩事宜。《孝宗会要》、《哲宗职官志》诸路官掌统制所隶禁旅,以行阵队五金鼓旗职,弓矢击刺之法,而教习训练之别。其武艺精强者,侍决迁补,以激劝士卒。凡兵仗器甲之数,廪禄犒设,赏罚约束之禁令,皆掌焉,副将为之贰。若此戍防边,则受师司节制。御寇敌,则审其战守应援之事。若帅有功,则具馘数。籍用命者,而旌赏之焉。元佑初、右仆射司马光乞罢诸路将官。疏曰:臣窃见国朝以来,置总管、钤辖、都监、监押为将帅之官,凡州县有兵马者,其长吏未鲁不兼同管辖。盖知州即一州之将,知县即一州之将,故也。先帝欲征伐四夷,患诸州兵官不精勤训练,士卒懈弛。於是有建议者,请分河北、陕西、河东、京东、京西等路,诸军若千人为一将,别置将官,使之专功训练。其逐州总管以下,及知州、知县,皆不得关预。及有差使,粮留羸弱、下军及剩员,以充本州官白直,及诸般差使。其余禁军,皆制在将官,专事教阅。臣愚以为职事修举,在於得人,不在设官。苟得其人,虽总管等,皆能训练士卒。不得其人,虽将官,亦何所为?况今之将官,即向之为总管者也。岂为总管,则不能举职,为将官,乃能举职乎?此促变易其名,无益事实。非惟无益,兼复有害。斤设官分职,当上下相维,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纪纲乃立,今为州县长吏及总管等官,而於所部士卒,有不相统摄,不得差使,殆如路人者。至於仓库守宿、街市巡逻,亦皆乏人。虽於条许差将下兵士,而州县不能直差顺牒将官,将官往往占护不肯差拨。万一有非常之变,州县长吏何以号令其众,制御,奸究哉。
  【宋周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