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
莫巨山
荀伯子《临川记》曰:岩内有石人,坐盘石上,体有尘秽,则兴风雨,洗讫晴日,遍体洁朗如玉莹净,民以为准焉。
五章山
荀伯子《临川记》曰:五章山,绝岩险峭,有蜜蜂依之为房,其形如笠,采者皆悬磴数十丈,然後获之。
麻山
荀伯子《临川记》曰:麻山,或有登之者,望庐岳、彭蠡皆在其下,有黄连、厚朴恒生焉。又有枫树及数千年者,如人形,眼鼻口全而无臂脚,入山往往见之,或斫之者,皆出血,人以篮冠其头,明日看,辄失篮。俗名枫子鬼。其山竹木稠密如麻,因名麻山。天宝六年,职方奏改名丰材山焉。
邓公山
《信州图经》曰:邓公山,在县北,本名银山,因邓公远为邓公场,仪凤二年祭山,山颓陷焉。按《开山记》云:总章二年,邑人邓远经刺史豆卢公,陈开山之便,寻为山陷,後人立邓公庙焉。
明府山
《信州图经》曰:明府山,在县东。其山久晴不雨,山或自鸣,必有大雨;久雨不晴,欲晴自有烟雾盖其头。故老相传,祈请有验。
鹤岭山
《信州图经》曰:鹤岭山,自贵溪县界,岗阜鳞次,北入县境,岭上多松树,有鹤窠,因得名为鹤岭山。
石虹山
《鄱阳记》曰:石虹山,有石室,中有石砥,平如床,可容置数百人。傍列石鄣如屏风,篆书为八十三字。有横石跨水而渡,文彩青赤若虹霓,因名为石虹山。
洪崖山
《豫章记》曰:按旧经云,古老相传,昔有洪崖先生居此山上,故以为名。
又《列仙传》云:洪崖山者,山之阳有洪唐寺,山中有洪崖坛,每亢旱祷此。
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西楚南越诸山
景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山,又为雁塞山。
荆山
《山海经》曰:荆山首曰景山,金玉是出。此即卞和抱璞之处,南连青山,北接雁塞,通林交麓,峭峙相望。虽群峰竞起,而荆山独秀。卞和得玉於此山,献厉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刖其左足。厉王薨,献之武王,玉人相之,又曰,石也。刖其右足。和抱其璞哭荆山之下。
《河图括地象》曰:荆山为地雌,上为轩星。
荆门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曰: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其荆门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彻,山南有像门也。
勾将山
袁山松《勾将山记》曰:登勾将山南望,见宜都、江陵近在目前,沮潭沔汉诸山,时见,远眺□梦之泽,溉挥胩旒省K墓俗苁又谏绞千亻刃者,森然罗列於足下;千仞以还者,{山}嵬如丘浪势焉。今在上洛县西北。
虎牙山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曰:虎牙山有石壁,其文黄赤色,形如齿形。
孤山。
《郡国志》曰:安远有陆抗城,故城之南有孤山。袁山松为郡,尝登此山以四望,见大江如萦带,舟船如凫雁焉。
高筐山
袁山松《勾将山记》曰:登勾将,北见高筐山,嶷然半天,《荆州图副》云:“昔尧时大水,此山不没如筐,因名也。”
亻艮山
《宜都记》曰:亻艮山,山谷之内有石穴,穴出清泉,水有神鱼,大者二尺,小者一尺,钓者先请多少,拜而请之,数满便止。水侧有异花,欲摘如鱼请。又有异木,名千岁,叶似枣,冬夏常青。复有苍范溪相近。
宜阳山
《宜都记》曰:宜阳山有风井,穴大如瓮,夏出冬入。有樵人置笠穴口,风吸之,後於长杨溪口得笠,则知潜通也。
丹山
《宜都记》曰:丹山,时有赤气笼井如丹,故有此名。
小酉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小酉山,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於此而学,因留之。故梁湘东王云“访酉阳之逸典”是也。
芋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芋山,有蹲鸱如两斛大,食之终身能不饥,今民取食之。
嵩梁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嵩梁山,在澧水之阳,望之如香炉之状,今名石门。吴永安六年,自然洞开,玄朗如门三百丈,门角上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孙休以为嘉祥,置县因山为名。隋文帝改曰石门山也。
崇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崇山,《书》云“放榷奠冻缟健保崇山在澧阳县南七十五里。
武山
《武陵记》曰:武山,高可万亻刃,山半有盘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云是盘瓠之遗像。又有班蛇,四眼,身大十围。山有水出,谓之武溪是也。在县之西。
壶头山
《武陵记》曰:壶头山,在县东,马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云是援之余灵。
天门山
《武陵记》曰:天门山,上有葱,如人所种,畦陇成行。人欲取之,先祷山神乃取,气味甚美;不然者,不可得。岩中有书数千卷,人见而不可取。
黄闻山
《武陵记》曰:昔有临沅黄道真,住黄闻山侧钓鱼,因入桃花源。陶潜有《桃花源记》。今山下有潭,立名黄闻,此盖闻道真所说,遂为其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