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郑修县北,有熊耳山,山东西各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山多漆,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
《西京杂记》曰:叶似江篱,而红绿色。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绣,长安谓之丹青树是也。
鼓钟山。
《山海经》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者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圆叶而三成,其名曰乌酸,可以为毒也。今名钟山,在陆浑县西南三十里。
陆浑山。
《水经》曰:陆浑山,伊水出焉。今亦号方山。汉末隐士,颍川胡昭隐居此山。山中有石城,远望之有金坛玉匮,溉患涑觯尤好竹木泉石。时有野人居之,长生不死。春秋时,迁陆浑之戎,意其遗类。
崤山
《元和郡县志》曰:二崤山在今渑池县西北,一名岭岑。《左传》谓秦将袭晋,蹇叔哭送,谓收子骨所。後汉末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道路,多从之便。又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
《西征记》曰:崤山上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总至。自东崤至西崤三十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
《传》曰: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汉书》曰:景帝三年,吴楚反,以周亚夫为太尉击吴楚。亚夫发至灞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宿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於崤渑厄陋之间,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趋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金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
《三辅旧事》曰:邓禹败於潼关,後大破赤眉於崤。
青要山。
《山海经》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畛水出焉。有草黄华、赤实,服之美人色。注《水经》云:强山东阜,即鬼山,有美枣焉。
《十道志》曰:青要山又名强山。
缺门山
注《水经》曰:缺门山,山阜之不相接者一里,故得名。二壁争高,升耸相乱是也。
三涂山
《地里志》曰:三涂山在陆浑县南。《左传》谓四岳、三涂,九州之险。或曰,三涂者,伊阙、大谷、に辕三道是也。
女几山
《元和郡县志》曰:女几山,在福昌县西南三十四里。
《山海经》曰:女几山,上多玉,下多金,其兽即豹、谩Ⅶ辏禽多乔、翟、鸠。
白马山
《十道志》曰:白马山,注《水经》云:溪水出宜阳白马山,山上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焉。
《滑州白马山开山图》云: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谓此山也。
《西征记》云:山有神白马,故名焉。
太阴山
《十道志》曰:太阴山,《左传》谓晋梁丙、张绰嗜址ヲ!
又云:蛮子赤奔晋之阴地,且自雒以东至於陆浑,谓此山也。
金门山
阮籍《宜阳记》曰:金山之竹,堪为笙管。
杨泉《物理论》云:宜阳金山竹为律管,河内葭莩为灰,可以调气。
又注《水经》曰:金门溪,出金门山也。
又《戴氏西征记》曰:宜阳县地名金门坞。
に辕山
《十道志》曰:に辕山,在缑氏东南。
《左传》曰: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诸に辕是也。按に辕道十三曲,今置关焉。
又按薛综注《东京赋》云:に辕坂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に辕。
阙塞山
《洛阳记》曰:阙塞山在河南县。《左传》晋赵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伏虔谓“南山伊阙”是也。杜预注云:洛西南阙口也,俗名龙门是也。
牧牛山
《阳城记》曰:牧牛山,在阳城东八十里,下有九十六泉,即沧河之上源也,父老云:昔有一神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以为名。
九山
《阳城记》曰:九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水经注》云:“相涧水,经九山东。”仲长子云:“昔有上者身游九山之上,施心不拘之乡。”即此山也。山阴有九山庙碑,晋永康二年立。文曰“九山府君者,太华元子之称也。”
大嵬山
《阳城记》曰:大嵬山在密县东南五十里,即具茨之山。黄帝登具茨之山,升於供堤之上,受神芝图於黄盖童子,即此也。又名具茨山也。又有方山,一名浮戏山,汜水出焉。又有洧水,出密县西南马岭山。
桑山
《春秋传》曰:郑大旱,使屠击有事於桑山,斩其木,不雨。子产曰:“有事於山,艺山林也,(艺,养护也。)而斩其木,有罪大矣。”夺之官邑。
半石山
《山海经》曰:半石山,其上有草,生而秀,高丈余,叶与花皆赤而不实,其名嘉荣,服者不迁喜怒。在缑氏南十五里。
天心山
《道书福地志》曰:天心之山,方圆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