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七
十六
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
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五十
按后汉书顺帝本纪不载 按郡国志注应劭汉官
仪云云
冲帝永嘉元年户九百九十三万七千六百八十口
四千九百五十二万四千一百八十三
按后汉书冲帝本纪不载 按郡国志注应劭汉官
仪云云
质帝本初元年户九百三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七
口四千七百五十六万六千七百七十二
按后汉书质帝本纪不载 按郡国志注应劭汉官
仪云云
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有奇口五千六万有

按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郡国志注帝王世纪
曰永平建初之际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迄于孝和民
户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间兵饥之苦民人复损
至于孝桓颇增于前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
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按此系东都户口极盛之数但通典
 所载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则户少五百三十八
  万有奇口多六百四十二万有奇未详孰是)
按杜佑通典永寿二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
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灵帝遭
黄巾为寇献帝遇董卓称乱大焚宫庙劫御西迁是
以兴平建安之际海内荒残人户所存十无一二
昭烈帝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按三国蜀志先主传不载 按晋书地理志云云
按文献通考汉昭烈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九
十万蜀亡时户一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
万二千吏四万

明帝景初二年司马懿收公孙文懿户口
按三国魏志明帝本纪不载 按晋书宣帝本纪景
初二年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
之上星坠之所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齐王正始五年朱照日上吴兵户数
按三国魏志齐王本纪不载 按后汉书郡国志注
帝王世纪曰正始五年扬威将军朱照日所上吴之
所领兵户九十三万二千推其民数不能多蜀矣昔
汉永和五年南阳户五十余万汝南户四十余万方
之于今三帝鼎足不u二郡如有食禄复除之民凶
年饥疾之难见可供役裁若一郡
陈留王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户口之数
按三国魏志陈留王本纪不载 按后汉书郡国志
注帝王世纪曰魏景元四年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
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
十一人
按杜佑通典魏平蜀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
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通计户九十四万三千四
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除平
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
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大帝赤乌三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

按三国吴志孙权传不载 按晋书地理志云云
按文献通考吴赤乌三年户五十二万男女口二百
三十万吴亡时户五十三万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
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后宫五千余人

晋受魏禅上天下户口之数
按晋书地理志司州统郡一十二县一百户四十七
万五千七百
河南郡统县十二户一十一万四千四百
荥阳郡统县八户三万四千
弘农郡统县六户一万四千
上洛郡统县三户万七千
平阳郡统县十二户四万二千
河东郡统县九户四万二千五百
汲郡统县六户三万七千
河内郡统县九户五万二千
广平郡统县十五户三万五千二百
阳平郡统县七户五万一千
魏郡统县八户四万七百
顿丘郡统县四户六千三百
兖州统郡国八县五十六户八万三千三百
陈留国统县十户三万
濮阳国统县四户二万一千
济阳郡统县九户七千六百
高平国统县七户三千八百
东平国统县七户六千四百
济北国统县五户三千五百
泰山郡统县十户九千三百
豫州统郡国十县八十五户十一万六千七百九十

颍川郡统县九户一万八千三百
汝南郡统县十五户一万一千五百
襄城郡统县七户一万八千
汝阴郡统县八户八千五百
梁国统县十二户一万三千
沛国统县九户五千九十六
谯郡统县七户一千
鲁郡统县七户二千五百
弋阳郡统县七户一万六千七百
安丰郡统县五户一千一百
冀州统郡国十三县八十二户三十二万六千
赵国统县九户四万二千
巨鹿国统县二户一万四千
安平国统县八户二万一千
平原国统县九户三万一千
乐陵国统县五户三万三千
渤海郡统县十户四万
章武国统县四户一万三千
河间国统县六户二万七千
高阳国统县四户七千
博陵国统县四户一万
清河国统县六户二万二千
中山国统县八户三万二千
常山郡统县八户二万四千
幽州统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