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元月
日不载

献帝初平五年改为兴平元年

二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兴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
下改元兴平
兴平三年改为建安元年
共二
十四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大赦天
下改元建安
建安二十五年改为建康元年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建康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昭烈帝即皇帝位于成都改为章武元年

三年

按蜀志先主传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或传
闻汉帝见害先主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章武
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
章武三年五月后主即位改为建兴元年
共十
五年

按蜀志后主传章武三年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大
赦改元建兴
后主建兴十六年改为延熙元年
共二
十年

按蜀志后主传延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
延熙二十一年以景星见改为景耀元年

五年
按蜀志后主传景耀元年史官言景星见于是大赦
改年
景耀六年改为炎兴元年



按蜀志后主传景耀六年大赦改元为炎兴
  魏
文帝受汉禅即皇帝位改汉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

七年

按魏志文帝本纪延康元年冬十一月丙午汉帝以
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
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为坛于繁阳庚午王升坛即
祚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

黄初七年夏五月明帝即位改明年为太和元年(
共六
年)

按魏志明帝本纪黄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即皇帝位
太和元年
改元月
日不载

按宋书礼志魏明帝初司空王朗议古者有年数无
年号汉初犹然或有世而改有中元后元元改弥数
中后之号不足故更假取美名非古也述春秋之事
曰隐公元年则简而易知载汉世之事曰建元元年
则后不见宜若古称元而已明帝不从乃诏曰先帝
即位之元则有延康之号受禅之初亦有黄初之称
今名年可也于是尚书奏易曰干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宜为太和元

明帝太和七年以青龙见改为青龙元年

四年

按魏志明帝本纪青龙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龙见郏
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观龙于是改年改摩
陂为龙陂赐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无出今年租

青龙五年改为景初元年

三年

按魏志明帝本纪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县言
黄龙见于是有司奏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
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
白戎事乘黑首白马建大赤之旗朝会建大白之旗
改太和历曰景初历
景初三年春正月齐王即位改明年为正始元年(
共九
年)

按魏志齐王本纪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立为皇太
子是日即皇帝位十二月诏曰烈祖明皇帝以正月
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复用夏正虽违先
帝通三统之义斯亦礼制所由变改也又夏正于数
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
月为后十二月
齐王正始十年改为嘉平元年

六年

按魏志齐王本纪嘉平元年夏四月乙丑改年
嘉平六年冬十月高贵乡公即位改为正元元年(
共二
年)

按魏志高贵乡公本纪正始五年封郯县高贵乡公
齐王废公卿议迎立公十月己丑即皇帝位大赦改
元正元
按册府元龟高贵乡公以嘉平六年九月司马景王
废齐王十月己丑即位诏曰昔三祖神武圣德应天
受祚齐王嗣位肆行非度颠覆厥德皇太后深惟社
稷之重延纳宰辅之谋用替厥位集大命于予一人
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夙夜祗畏惧不能嗣守
祖宗之大训恢中兴之洪业战战兢兢如临于谷今
群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
功忠勤帝室庶凭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
保V皇家俾朕蒙暗垂拱而治盖闻人君之道德学
侔天地润泽施四海先之以慈爱示之以好恶然后
教化行于上兆民听于下朕虽不德昧于大道思与
宇内其臻致庆书不云乎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大赦
改元正元
高贵乡公正元三年以甘露降改为甘露元年

五年

按魏志高贵乡公本纪甘露元年五月邺及上谷并
言甘露降夏六月丙午改元为甘露
甘露五年六月陈留王即位改为景元元年

四年

搂魏志陈留王本纪甘露二年封安次县常道乡公
高贵乡公卒公卿议迎立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