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门进纳即不可尚习余风更循旧辙无益于理者勿
说不济于时者勿书纵使指朕之非攻朕之短自当
改过不吝岂但从谏如流如或武班中有出自战功
不亲儒墨苟有殊见安得惜言固可假手直书岂在
属文丽藻至于藩侯郡牧当切务于安时蠹于政者
必知利于民者必晓但关弘益悉可敷闻朕今谕此
至怀固非掠其虚美志在得画一之道成可久之规
济济英翘无辞贡直事有短者不责理有长者必行
但存辅翼之心勿以逆鳞为惧咸在中外宜副朕心
世宗显德元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显德元
年三月诏曰文武班列亲近臣寮爱国诚坚致君心
切苟或闻朕躬之过失睹时政之否臧无惜敷陈以
补寡昧苦口良药逆耳忠言裨益兹多翘□惟切今
后内外臣寮或有所见及有所裨赞可具实封章表
以闻或欲面对便仰合门司非时引见
显德二年御札求直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显德二年春二月御札求直

按册府元龟二年二月诏曰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
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虽尧舜禹汤之上圣文武成
康之至明尚犹思逆耳之言求苦口之药何况后之
人不逮哉朕承先帝之灵居至尊之位涉道犹浅经
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自临宸极已过周星至
于刑政取舍之间国家措置之事岂能尽是须有未
周朕犹自知人岂不察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
之过失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岂朕之寡
昧不足与言邪岂人之循默未肯尽心邪岂左右前
后有所畏忌邪岂高卑□近自生间别邪古人云君
子大言受大禄小言受小禄又云官箴王阙则是士
大夫之有禄位无不言之人然则为人上者不能感
其心而致其言此朕之过也得不求骨鲠之辞询正
直之议共申裨益庶洽治平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
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
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
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将谁执咎应内外文武臣
寮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
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方求名实
岂尚虚华苟或素不攻文但可直书其事理有谬误
者当期舍短言涉伤忤者必与留中冀所尽情免至
多虑诸有司局公事者各宜举职事有不便者革之
可也理有可行者举之可也勿务因循渐成讹谬臣
寮有出使在外回者苟或知黎庶之利病闻官吏之
优劣当具敷奏以广听闻班行职位之中迁除改转
之际即当考陈力之轻重较言事之臧否奉公切直
者当议甄升临事蓄缩者须行抑退翰林学士两省
官职官居侍从乃论思谏诤之司御史台官任处宪
司是击搏纠弹之地论其职分尤异群官如逐任官
内无所献替启发弹举者三月限满合迁转时宜令
中书门下先奏取进止凡尔有位宜悉朕怀
显德四年下诏求言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四年五
月诏曰朕日观书见前代名臣议时政得失皆直
指其事不尚枝词举一善必适其材惩一恶必当其
咎故能中外无壅悔吝不生居上者听之而不疑在
下者言之而无罪嘻埋轮都亭恶梁冀也陈尸下室
进蘧瑗也曹参期狱市无挠充国议屯田之制李勉
嫉恶谓卢杞为奸邪诗人乐善美张仲之孝友皆明
述臧否端若贯珠时主闻之可以区别施于臣寮得
事君尽忠之义用之邦国有从谏如流之称爰自近
朝颇亏公道上封事者言无可采议刑罚者事不酌
中论阿党则莫显姓名述正直则曾无按据卒岁延
纳终无可观为臣事君不当如是今后每遇入合其
待制官候对及文武臣寮非时所上章疏并须直书
其事不得隐情但云某人有文某人有武某人晓钱
谷某人能理人某处所官吏因循某州县刑狱冤滥
某事利于国而未举某事害于民而未除经营四方
者术策何施裨赞万机者阙遗何补何人党正之士
何人诈伪之端苟上下同心则纲纪有序当寡昧求
理之际适贤良献可之时当极言之朕自详览黜陟
二柄期于必行咨尔群寮各体深意其待制候对官
今后于文班内轮次充不在只取刑法官百寮听命
再拜而退
  辽
太祖神册六年诏画招谏图以开言路
按辽史太祖本纪神册六年夏五月丙申诏画前代
直臣像为招谏图及诏长吏四孟月询民利病
太宗会同五年春正月戊午诏求直言
按辽史太宗本纪云云
景宗保宁四年十二月甲午诏内外官上封事
按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宋
太祖建隆三年诏百官朝对直言无讳
按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三年二月甲午诏自今百官
朝对须陈时政利病无以触讳为惧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日食诏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乙未朔日有
食之壬子诏求直言
雍熙元年诏求直言
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元年五月丁丑干元文明二
殿灾六月丁亥诏求直言
至道元年三月庚申诏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