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部总论
易经
  说卦传
干为天为君为父



节斋蔡氏曰尊而在上为君 沙随程氏曰为
 君居上而覆下也 双湖胡氏曰干□所不统为
 君变生六子为父
礼记
  曲礼上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事君者国无二尊虽父不可以抗之故无贵贱
 尊卑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所尊贵也
  檀弓上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
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
三年



饶氏曰左右即是方养不止饮食之养言或左
 或右无一定之方子之于亲不分职守事事皆当
 理会无可推托有方言左不得越右右不得越左
 有一定之方臣之事君当各尽职守故曰有方
 朱氏曰亲者仁之所在故有隐而无犯君者义之
 所在故有犯而无隐 刘氏曰父子主恩犯则为
 责善而伤恩故几谏而不可犯颜君臣主义隐则
 是畏威阿容而害义故匡救其恶勿欺也而犯之
  文王世子
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
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临川吴氏曰兼天下而有之谓有父之亲有君
 之尊也
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
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
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着
于君臣之义也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
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
为君臣焉父子君臣之道得而国治
孝经
  开宗明义章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言行孝以事亲为始事君为中忠孝道着乃能
 扬名荣亲故曰终于立身也
  士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
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
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资取也爱父与母同敬父与君同事父兼爱与
 敬也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移事兄敬以
 事于长则为顺矣能尽忠顺以事君长则常安禄
 位永守祭祀
  圣治章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
 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斯父为君
 以临于己恩义之厚莫重于斯
  广扬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以孝事君则忠
  谏诤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
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
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
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
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
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
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
为孝乎
晏子
  谏下
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
导亲于父兄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
于诸父谓之孝
庄子
  人间世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
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
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
之忠之盛也
荀子
  子道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鲁哀公问于
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
对孔子趋出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曰子从父命孝
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
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
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
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
之国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
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
谓孝之谓贞也
淮南子
  缪称训
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
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违其难也
韩诗外传
  君父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亲丧三年君与父孰重
过对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
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
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
事君以为亲也宣王悒然无以应之诗曰王事靡W
不遑将父
可于君不可于父孝子弗为也可于父不可于君君
子亦弗为也故君不可夺亲亦不可夺诗曰恺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