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山西崞县
知县


 曾姓部艺文
  与曾巩论氏族书     宋欧阳修
修白贬所僻远不与人通辱遣专人惠书甚勤岂胜
愧也示及见托撰次碑文事修于人事多故不近文
字久矣大惧不能称述世德之万一以满足下之意
然近世士大夫于氏族尢不明其迁徙世次多失其
序至于始封得姓亦或不真如足下所示云曾元之
曾孙乐为汉都乡侯至四世孙据遭王莽乱始去都
乡而家豫章考于史记者皆不合盖曾元去汉近二
百年自元至乐似非曾孙然亦当仕汉初则据遭莽
世失侯而徙盖又二百年疑亦非四世以诸侯年表
推之虽大功德之侯亦未有终前汉而国不绝者亦
无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时侯u四传者宣帝时分宗
室赵顷王之子景封为都乡侯则据之去国亦不在
莽世而都乡已先别封宗室矣又乐据姓名皆不见
于年表盖世次久远而难详如此若曾氏出于者
盖其支庶自别有为曾氏者尔非子之后皆姓曾
也盖今所谓氏者是也杨允恭据国史所书尝以
西京作坊使为江浙发运制置茶盐使乃至道之间
耳今云洛苑使者虽且从所述皆宜更加考正山州
无文字寻究不能周悉幸察
  书曾氏家谱后       元黄
韩魏公有言谨家谍而不忘乎先茔者孝之大也家
谍之不谨祖先文字之不传欲究其宅兆而严事之
其可得乎赣人曾鲁卿于少师文清公为六世孙宦
游南海上最久一旦归而理其先墓之尚存者复其
墓田之夺于豪右者奉其墓祭之废不举者凡以家
谍之未坠犹有可考见也魏公之言岂非信然哉夫
以魏公精搜博访仅能推及先茔之八世而止今鲁
卿所谱至于十有八世墓在州里者亦有十三所虽
魏公弗如也鲁卿之友著作郎麦君出示此谱因识
卷末惟尔后人克谨其传焉
  南丰曾氏族谱序     明何乔新
南丰曾君仲质捧其宗谱诣予请为之序予谢曰子
之先世以道德文章名天下天下称为名族与汉之
华阴杨氏唐之河东柳氏并称宗谱必得名世者序
之不腆之文不足以辱子仲质曰吾先世道德文章
寂寥久矣所以请于先生者愿得一言告吾之子孙
以祗y前休耳敢固请予乃受其谱而阅之首谱序
得姓之由着矣次家训正家之道严矣又次之宗图
世系昭矣又次之家传世德详矣附以前代与当世
名贤之文所以光昭世美者备矣予作而叹曰懿哉
曾氏之文献萃于此矣吾盱大家世族不为不多一
再传之后子孙虽硕且茂而文献已不足征此正文
定公所谓ㄗ孙也求如曾氏之文献彬彬者一
何鲜哉予为邑庠生时尝识仲质之先君子汝愚今
归老于家又识仲质其父子之行已浑然端且厚不
失其世守阅其谱又知其子孙之茂且贤信乎其为
名族而无愧于华阴之杨河东之柳也虽然所贵乎
名家之有谱谍者非惟使子孙知其源流所自而已
正欲其知祖宗之德业而趾美承休焉曾氏之先J
国以道德鸣于周而莱芜实启之文定公以文章鸣
于宋而文昭实和之其立德立言皆所谓不朽者也
闻其风者咸思则而效之况其子孙也哉曾氏之子
孙尚思祗y前休仕则推乃祖之道于用使膏泽洽
于民居则体乃祖之道于躬使德义熏于乡斯不忝
名贤之裔胄矣呜呼曾氏子孙尚勉之哉
  请崇植先贤系胄疏     顾鼎臣
窃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传至孔子而大明其
德与功垂之万世直与天地同其高厚矣孔子传之
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不惟心相授受
且笔之于书以诏后世泄天地之精蕴揭宇宙之纲
维汇六经之渊源扫百家之蹊径考之论语大学中
庸孟子所载如一贯之旨正心修身之学中和位育
之功性善诚明之说王霸义利之辨微言妙道不一
而足真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者然则曾子之功岂小补哉暴秦
坑焚之后道学不明汉司马迁号称良史其序孔门
弟子列传但曰孔子以曾参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
孝经而已唐韩愈窃附于圣人之徒其序道统之传
直以孟子上接孔子他尚可说哉良由大学中庸二
书混于戴记篇中不与论语并显学者莫知其为学
之枢奥而讨论之是以时君世主徒知推尊颜孟而
忽于曾子子思自唐迨宋虽加曾子封爵而从祀犹
列于十哲之后子思则杳无闻焉宋仁宗始表章学
庸二书而程颢程颐朱熹诸儒更相发明&#流穷源
使天下后世晓然知道统授受之功曾子为大而子
思次之咸淳三年由是始封曾子为J国公子思为
沂国公配享次于颜子跻于孟子之上而四配之位
始正是万古不易之论也我太祖高皇帝御极之初
首诏孔子子孙袭封衍圣公并世袭知县并如前代
旧制弘治间因修颜子孟子庙特置世袭翰林院五
经博士各一人以主祀事此孝宗皇帝稽古右文之
盛举也夫曾子传道之功优于颜子而孟子私淑于
曾子子思今颜孟子孙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