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惟缄默僧道数
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
王直等皆引罪求罢久之擢南京翰林侍讲学士叙
以宋辽金三史体例多未当疏请重修诏许自撰力
疾诠次不少暇J王监国驰疏言君父之雠不共戴
天殿下宜卧薪尝胆如越之报吴使智者献谋勇者
效力务扫北庭雪国耻而先遣辨士卑词重币乞还
銮舆暂为君父屈因条上励刚明亲经史修军政选
贤才安民心广言路谨微渐修庶政八事王褒答之
景泰二年又请复午朝日接大臣咨诹治道经筵之
余召文学从臣讲论政事并诏天下臣民直言时政
缺失帝因诏求言叙负气节笃行谊志修宋史不克
就而卒
  刘俨
按明外史周叙传刘俨字宣化正统七年进士第一
授修撰历右春坊大学士进太常少卿兼侍读主顺
天乡试黜阁臣陈循王文子几得危祸天顺初改掌
翰林院事卒官赠礼部左侍郎谥文介俨立朝正直
居乡亦有惠泽云
  邢让
按明外史本传让字逊之襄陵人年十八举于乡入
国子监为李时勉所器与刘齐名登正统十三年
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景泰初李实自瓦剌还再请
遣使迎上皇景帝不许让疏曰近李实还也先使偕
至以前敕未及迎复为辞在廷屡请陛下不许夫我
之所以讲者为上皇也不迎上皇而与之讲将安图
也上皇于陛下有君之义有兄之恩陛下安得而不
迎及今弗图贼将假大义以问我因而入寇臣未知
孰为曲直也若从群臣请仍命实赍敕以往具宣迎
复之指虽上皇还否未可必而陛下恩义之笃昭然
于天下矣苟迎而不许则我得责直于彼以兴问罪
之师不亦善乎疏入帝委曲谕解之天顺末父忧归
未终丧起修英宗实录进修撰成化二年超迁国子
祭酒慈懿太后崩议y庙礼让率僚属疏谏两京国
学教官例不得迁擢让等以为言由科目者满考得
铨叙让好功名欲声誉出前人上修辟雍通志督诸
生诵小学以及诸经痛惩谒告之弊时以此见称而
谤者亦众为人强忍狭中意所轻重辄形词色名位
相轧者多忌之五年擢礼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在国
子监用会馔钱事与后祭酒陈鉴司业张业典籍王
允等俱得罪坐死诸生诉阙下请代复诏廷臣杂治
卒坐死赎为民鉴既得罪吏部尚书姚夔请起李绍
为祭酒驰召之而绍巳卒乃巳绍字克述安福人好
学闻四方有异书及古今金石刻必多方购之藏书
最富居官刚正有器局好奖后进其卒也帝深惜之
  柯潜
按明外史本传潜字孟时莆田人数岁能诗景泰二
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历中允洗马天顺初迁尚宝
少卿兼修撰宪宗即位以旧宫僚擢翰林学士再教
习庶吉士英宗实录成进少詹事慈懿太后之丧潜
率僚属罗Z上章请y葬裕陵廷臣相继争未报潜
曰朝廷大事臣子大节舍是奚所用心再疏争竟得
如礼连遭父母丧诏起为祭酒固乞终制许之未几
卒潜邃于文学性高介负名誉为学士时即院中后
圃构清风亭亭下凿池莳芙蓉尝宴息其中植柏二
株于后堂人称其亭为柯亭柏为学士柏院中有井
学士刘定之所浚也称刘井其后柯亭刘井翰林中
以为美谈云
  杨守陈
按明外史本传守陈字维新鄞人祖范有学行尝诲
守陈以精思实践之学守陈受教作致知力行持敬
三铭举景泰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成化初充
经筵讲官进侍讲英宗实录成迁洗马寻进侍讲学
士同修宋元通鉴纲目母忧阕起故官孝宗出阁为
东宫讲官时编文华大训事涉宦官者皆不录守陈
以为非备列其善恶得失书成进少詹事孝宗嗣位
宫僚悉迁秩执政拟守陈南京吏部右侍郎帝举笔
去南京字左右言刘宣见为右侍郎帝乃改宣左而
以守陈代之修宪宗实录充副总裁弘治改元正月
上疏曰孟子言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夫尧
舜之道何道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此尧舜之得于内者深而为出治之本也询
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此尧舜之资于外者博
而为致治之纲也臣昔忝宫僚伏睹陛下朗读经书
未尝究圣贤奥旨儒臣略陈训诂未尝论帝王要道
是陛下得于内者未深也今视朝所接见者大臣之
丰采而已君子小人之情状小臣远臣之才行何由
识退朝所披阅者百官之章奏而已诸司之典例郡
吏之情弊何由见宫中所听信者内臣之语言而已
千官之正议万姓之繁言何由闻恐陛下资于外者
未博也愿遵祖宗旧制开大小经筵日再御朝大经
筵及早朝但如旧仪若小经筵必择端方博雅之臣
更番进讲苟有未明辄赐清问凡圣贤经旨帝王大
道以及人臣贤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戚必讲之明而
无疑乃可行之笃而无弊若夫前朝经籍祖宗典训
百官奏章皆当贮文华殿后日令内阁一人讲官二
人居前殿右厢陛下退朝来御悉加披览有疑则询
必洞晰而后已一日之间居文华殿之时多处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