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合门遇祸资产无遗而营举凶事尽其力用数月之
间葬送并毕平世备礼无以加也顷之孙恩重役会
稽谢琰见害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
奔东阳由黄&#峤出鄱阳附载还都寄居国子学流
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元兴元年
桓元&#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
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元
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从兄景
仁举为高祖中兵主簿方明事思忠益知无不为高
祖谓之曰愧未有瓜衍之赏且当与卿共豫章国禄
屡加赏赐方明严恪善自居遇虽处暗室未尝有惰
容无他伎能自然有雅韵从兄混有重名唯岁节朝
宗而已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辏不与穆
之相识者唯有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
甚以为恨方明廓后往造之大悦白高祖曰谢方明
可谓名家驹直置便自是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顷
之转从事中郎仍为左将军道怜长史高祖命府内
众事皆谘决之随府转中军长史寻更加晋陵太守
复为骠骑长史南郡相委任如初尝年终江陵县狱
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
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送
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以为昔人虽
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
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
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
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
五官朱千期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
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
村责让之率领将送

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
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高祖受命迁
侍中永初三年出为丹阳尹有能名转会稽太守江
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符书一
下文摄相续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
村废业邑里惊扰狗吠达旦方明深达治体不拘文
法阔略苛细务存纲领州台符摄即时宣下缓民期
会展其办举郡县监司不得妄出贵族豪士莫敢犯
禁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前后征伐每兵运不充
悉发倩士庶事既宁息皆使还本而属所刻害或即
以补吏守宰不明与夺乖舛人事不至必被抑塞方
明简汰精当各慎所宜虽服役十载亦一朝从理东
土至今称咏之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
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元
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江秉之
按宋书本传秉之字元叔济阳考城人也祖晋太
常父纂给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并皆幼稚抚育
姻娶罄其心力初为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高祖
督徐州转主簿仍为世子中军参军宋受禅随例为
员外散骑侍郎补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为尚书
都官郎出为永世乌程令以善政著名东土征建康
令为治严察京邑肃然殷景仁为领军请为司马复
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殷积阶庭常
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宋世唯顾觊之亦
以省务着绩其余虽复刑政循理而未能简事以在
县有能迁补新安太守元嘉十二年转在临海并以
约见称所得禄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
劝其营田者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
利在郡作书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库十七年卒时
年六十子徽尚书都官郎吴令元凶杀徐湛之徽以
党与见诛子谧升明末为尚书吏部郎元嘉初太祖
遣大使巡行四方兼散骑常侍孔默之王歆之等上
言宣威将军陈南顿一郡太守李元德清勤均平奸
盗止息彭城内史魏恭子廉恪修慎在公忘私安约
守俭久而弥固前宋县令成浦治政宽济遗咏在民
前阳令李熙国任事有方民思其政山桑令何道
自少清廉白首弥厉应加以劝于后乃进元德
号宁朔将军恭子赐绢五十匹谷五百斛浦熙国道
各赐绢三十匹谷二百斛
  阮长之
按宋书本传长之字茂景陈留尉氏人也祖思旷金
紫光禄大夫父普骠骑咨议参军长之年十五丧父
有孝性哀感傍人服除蔬食者犹积载闲居笃学未
尝有惰容初为诸府参军除员外散骑侍郎母老求
补襄垣令督邮无礼鞭之去职寻补庐陵王义真车
骑行正参军平越长史东莞太守入为尚书殿中郎
出为武昌太守时王弘为江州雅相知重引为车骑
从事中郎入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以母老固辞
朝直补彭城王义康平北咨议参军元嘉九年迁临
川内史以南土卑湿母年老非所宜辞不就十一年
复除临海太守至郡少时而母亡葬毕不胜忧十四
年卒时年五十九时郡县田禄芒种为断此前去官
者则一年秩禄皆入前人此后去官者则一年秩禄
皆入后人始以元嘉末改此科计月分禄长之去武
昌郡代人未至以芒种后一日解印绶初发京师亲
故或以器物赠别得便缄录后归悉以还之在中书
省直夜往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