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刺史有理能名洞民有群
入人家夺饮食者其家与之格斗党与毕集因行劫
掠督邮往捕反为所伤后乃益兵始就缚扶谓曰汝
第饥尔叱使就粟南海群吏尽诤以为纵恶不可扶
笑遣之行二日尽投江中闻者大惊有瞽妪市物泉
刀尽失讼诸扶扶密遣人得所遗予妪妪感泣而
去凡行部所至有恩惠州人为之谣曰杨圣仪政多
奇盖此类也
  王业
按搜神记业字子香汉和帝时为荆州刺史每出行
部浴斋素以祈于天地当启佐愚心无使有枉百
姓在州七年惠风大行苛慝不作山无豺狼卒于湘
江有二白虎低头曳尾宿卫其侧及丧去虎逾州境
忽然不见民共为立碑号曰湘江白虎墓
  张乔
按广东通志乔永初元年为交址刺史时日南象林
侥外蛮彝区邻数千人攻象林县烧城寺杀长吏交
址刺史樊演发交址九真二郡兵万余人救之贼势
转盛会侍御贾昌使日南即与州郡并力讨之不利
帝以为忧明年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掾其方略
皆议遣大将发荆扬兖豫四万人赴之大将军从事
中郎李固驳其不可谓乔前在益州有破卤功可用
为刺史帝从固议即拜乔为交址刺史乔至开示诱
慰并皆降散由是岭外复平
  法雄
按后汉书本传雄字文强扶风d人也宣帝时雄初
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
事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
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自称将军寇滨
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初遣侍御史庞雄督州郡兵
击之伯路等乞降寻复屯聚明年伯路复与平原刘
文河等三百余人称使者攻厌次城杀长吏转入高
唐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谒伯路党众浸盛乃遣中丞
御史王宗持节发幽冀诸郡兵合数万人乃征雄为
青州刺史与王宗并力讨之连战破贼斩首溺死者
数百人余皆奔走收器械财物甚众会赦诏到贼犹
以军甲未解不敢归降于是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议
皆以为当遂击之雄曰不然兵凶器战危事勇不可
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
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
之可不战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罢兵贼闻大喜乃还
所掠人而东莱郡兵独未解甲贼复惊恐遁走辽东
止海岛上五年春乏食复抄东莱间雄率郡兵击破
之贼逃还辽东辽东人李久等共斩平之于是州界
清静雄每行部录囚徒察颜色多得情伪长吏不奉
法者皆解印绶去
  綦毋俊
按广东通志俊会稽上虞人少涉儒学治左氏春秋
安帝永初中举孝廉拜左校令出为交址刺史元初
三年合浦蛮反遣侍御史任O督州郡兵讨之俊保
障苍梧乃往戎行所向摧靡功当封赏上书归功于
O自谓致寇当诛帝下诏美之其后同郡虞翻称俊
拔济一郡让爵士之封多其不伐云
  桓宣
按陕西通志宣谯国人安帝时为梁州刺史时四方
多事宣务本节用每农月亲载耒登台劝民四境无
惰业者岁屡稍稔
  镡显
按河南通志显潼川州人安帝末为豫州刺史时天
下饥民多为盗有司收捕且万余人显悯其穷困故
陷刑辟辄释去因自奏劾帝甚嘉之
  苏章
按后汉书本传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少博学能
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陈得
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
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
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
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
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
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
史以摧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
为河南尹不就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
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
  周举
按后汉书本传举字宣光汝阳人博学洽闻为儒者
宗举茂才为平丘令上书言当世得失辞甚切正迁
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
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
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
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
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
风俗颇革转冀州刺史
  周敞
按广东通志敞汝南人举孝廉顺帝永和元年为交
址太守请立为州即拜敞交址刺史怀柔民彝甚有
威惠自邓让以七郡归附后寇贼时发敞能劳来安
集海寇不敢犯境尝行部至龙川闻山木响异因伐
取以为鼓以下分鼓给桂林郡上分鼓给交址郡击
一鼓则二鼓皆鸣俚獠相惊谓有龙潜而密应者莫
不畏之因名其山曰龙山
  朱穆
按后汉书本传穆字公叔桓帝永兴元年百姓荒馑
流移道路冀州盗贼尤多故擢穆为冀州刺史冀部
令长闻穆济河解印绶去者四十余人宦者赵忠丧
父归葬安平僭为玉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