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奸诈之臣共所创置哉焉可仍因
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
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制南郊天祀
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汉之殄灭祸原乎此及臻后
代任寄弥广委之邦宰之命授之斧钺之重假之都
督之威开之征讨之略晋太康之初武帝亦疑其然
乃诏曰上古及中代或置州牧或置刺史置监御史
皆总纲纪而不赋政治民之事任之诸侯郡守昔汉
末四海分崩因以吴蜀自擅自是刺史内亲民事外
领兵马此一时之宜尔今赖宗庙之灵士大夫之力
江表平定天下合之为一当韬戢干戈与天下休息
诸州无事者罢其兵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出颁
诏条入奏事京城二千石专治民之重监司清峻于
上此经久之体也其便省州牧晋武帝又见其弊矣
虽有其言不卒其事后嗣缵继牧镇愈重据地分争
竟覆天下昔王畿之大不过千里州之所司广袤兼
远争强虎视之辰迁鼎革终之日未尝不藉藩兵之
权挟董司之力逼迫伺隙陵夺冲幼其甚者臣主扬
兵骨肉战野昆弟枭悬伯叔屠裂末壮披心尾大不
掉既用此始亦病以终倾b愈袭莫或途改致雒京
有衔璧之痛秦台有不守之酷胡羌递兴氐鲜更起
摩灭群黎流祸百世坚冰所渐兼缘兹蠹呜呼后之
圣王必不久滞斯迹灵长之终当有神算不然则雄
捍反拒之事惧甚于此心凭强作害之谋方盛于后

文献通考
  州牧刺史
黄帝立四监以治万国唐有九州舜置十二州有牧
夏为九州牧殷周八命曰牧秦置监察御史汉兴省
之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
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
监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
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察监察御史
武帝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至五年乃置部刺史
掌诏六条察州凡十二州焉
 汉制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
 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
 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
 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
 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
 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
 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
 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
 货赂割损正令
居部九岁举为守相成帝绥和元年以为刺史位下
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乃更为州牧秩真二
千石位次九卿九卿缺以高第补
 是时何武与翟方进奏曰古选诸侯贤者以为州
 伯令部刺史居牧伯之位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
 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春秋之义用贵理贱不
 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
 准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之制奏可
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
 时朱博又奏曰汉家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
 督察郡国吏人安平故事居部九岁举为守相其
 有异材功著者辄登擢秩卑加赏咸劝功乐进今
 增秩为牧以高第补九卿其中材则苟自守而已
 恐功效陵夷奸轨不禁臣请罢牧置刺史如故奏
 可
元寿二年复为牧后汉光武建武十八年复为刺史
外十二州各一人其一州属司隶校尉汉刺史乘传
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
巡行所部
 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
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中兴但因计吏
不复自诣京师
 建武十一年初断州牧自还奏事
虽父母之丧不得去职
 元嘉元年初听刺史二千石行三年服延熹二年
 复断之
或谓州府为外台
 谢夷吾为荆州刺史第五伦荐之曰寻功简能为
 外台之表听察声实为九伯之冠
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惟置牧是时天下方乱豪杰
各欲据有州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领州牧州
牧之任自此重矣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
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按验然后出退光武
即位用法明察不复委三府故权归举刺之吏魏晋
为刺史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皆铜印
墨绶进贤两梁冠绛朝服领兵者武冠而晋罢司隶
校尉置司州江左则扬州刺史自魏以来庶姓为州
而无将军者谓之单车刺史
 庶姓谓非帝族
凡单车刺史加督进一品都督进二品不论持节假
节晋制刺史三年一入奏
 甲午诏书曰刺史衔命国之外台其非所部而在
 境者刺史并纠之
宋与魏同梁刺史受之明日辞宫庙而行皆持节后
魏天赐二年又制诸州置三刺史皇室一人异姓二
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士也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
孝文太和中次职令自后魏北齐则司州曰牧而北
齐制州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
上州至下下州凡九等后周则雍州曰牧而制刺史
初除奉辞之日备列卤簿凡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