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尚宝司收贮
凡荐新品物每月本寺官于御前奏过送光禄寺供
荐品物数目
凡各祭祀供养本寺官先期具奏遣官行礼
凡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忌辰万寿圣节遣
官诣陵祭祀前十日具奏
凡忌辰先二日本司堂上官面奏
凡册立册封冠婚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本寺俱
先期具奏至期遣官行礼
凡亲王之国并来京还国俱祭告于承天门外谒辞
陵寝并各合祀旗纛等神各有祭祀俱本寺掌行
凡营造宫殿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神o后土司
工立木告成及修造在京庙宇桥梁各有祭祀俱本
寺掌行
凡岁时旱潦及命将出师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神o俱本寺掌行
凡大丧礼有祭祀本寺掌行
是年议准各处解纳牛犊除和州江浦等处仍解本
色其河南及保定真定永平河间等府俱照召商价
银则例改收折色解寺会官验秤候收买供用
嘉靖 年裁定乐舞生额数
按明会典嘉靖年间建世庙四郊太岁神o坛及九
庙供用乐舞生二千二百名后裁革八百余名止存
一千三百五十三名
嘉靖三十年酌定乐舞生名数
按明会典三十年题准陵祀日增酌定用乐舞生一
千一百五十三名其余二百名仍革去永为定例
嘉靖三十二年裁酌定乐舞生名数
按明会典凡乐舞生旧额三百名嘉靖三十二年裁
革十名
嘉靖三十六年裁酌乐舞生定额
按明会典三十六年裁革乐舞生二十名今止存二
百七十名
穆宗隆庆元年议准太常寺少卿俱于进士内选用
道流不得冒滥
按明会典云云

 太常寺部汇考四
皇清
大清会典太常寺
  正官
  满汉卿各一员
  满汉少卿各一员
  满寺丞一员汉左右寺丞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典簿各一员
  属官
  满洲汉军汉人博士各一员
  孔氏世袭博士一员
  满读祝官四员
  汉协律郎五员
  满赞礼郎十六员汉赞礼郎十六员
  汉司乐二十六员
  满笔帖式十八员内满文十六员满汉文二员
  汉军笔帖式二员
  守
天坛满官八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七员
  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守
地坛满官八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七员
  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守
太庙满官十员内四品官二员五品官八员
  守
社稷坛满官五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四员
 朝日坛
 夕月坛各祠祭署汉奉祀各一员初设祀丞各一
  员后裁
 先农坛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神乐观汉提点一员汉左右知观各一员
 历代帝王庙汉司乐一员
  太常寺正三品衙门设满汉卿各一员满汉少
  卿各一员满寺丞一员汉丞寺二员满洲汉军
  汉博士各一员满汉典簿各一员满读祝官四
  员满赞礼郎十六员满笔帖式十八员汉军笔
  帖式二员又设看守
坛庙各官及神乐观牺牲所各官并隶焉本寺官员
  职专
坛庙祭祀一应典礼及祝版乐舞牲帛器用备办陈
  设等事自顺治元年本寺属于礼部凡祭祀事
  宜俱礼部掌行十六年析归本寺康熙二年复
  属礼部十年仍以祠祭司所掌归之本寺其应
  题应行一切事宜俱由本寺奏请施行
  凡每年祭祀日期礼部于十月初预行钦天监
  选择送寺本寺于各祭祀前以所定日期并斋
  戒日先行具题
  凡祭
天坛
地坛
祈谷坛于二十五日前具题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夕月坛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太岁坛于二十日前具题其大祀或遣官恭代及
  分献官职名俱于疏内开列题请其余小祀于
  十五日前具题
  凡大祀
天地及祈谷于
上帝
太庙五享
社稷坛二祭俱前期四日为进斋戒牌铜人本寺具
  题前期二日为视祝版并派读祝官本寺具题
 朝日坛
 夕月坛前期三日为进斋戒牌铜人本寺具题前
  期二日为视祝版并派读祝官本寺具题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如遇
皇上亲祭之年本寺进斋戒牌铜人请视祝版如遣
  官致祭惟
 历代帝王庙仍进斋戒铜人余皆免进
  凡遇大祀前五日
上亲诣牺牲所视牲
上常服乘舆卤簿大驾全设作乐王以下各官俱补
  服在
 午门前齐集跪送
上至牺牲所南门降舆太常寺堂官二员领提炉官
  二员前引导至养牛房
上立香案前北向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牛只奏
  毕所军牵牛过视毕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
  羊只奏毕所军牵羊过视毕导至养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