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奉常汉因之景帝六年更名曰太常应劭曰欲
令国家盛太常存故称太常前汉常以列侯忠孝敬
慎者居之后汉不必列侯也
博士班固云秦官史臣案六国往往有博士掌通古
今汉武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成之世五经家
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至东京凡十四人易施孟梁
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
秋严颜各一博士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魏
及晋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
经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
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
士也秩六百石
国子祭酒一人
国子博士二人
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
左氏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
经助教分掌国子周旧名周有师氏之职即今国子
祭酒也晋初复置国子学以教生徒而隶属太学焉
晋初助教十一人江左以来损其员自宋世若不置
学则助教惟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
太庙令一人丞一人并前汉置西京曰长东京曰令
领斋郎二十四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丞汉东京初置令宋世祖大明
中置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掌祭祀读祝迎送神太祝周旧
官也汉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广
记汉东京改曰太祝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则
奏新历太史三代旧官周世掌建邦之六典正岁年
以序事颁朔于邦国又有冯相氏掌天文次序保章
氏掌天文今之太史则并周之太史冯相保章三职
也汉西京曰太史令汉东京有二丞其一在灵台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诸乐事周时为大司乐汉
西京曰太乐令汉东京曰太子乐令魏复为太乐令
陵令每陵各一人汉旧官也
乘黄令一人掌乘舆车及安车诸马魏世置自博士
至乘黄令并属太常
  南齐
齐仍设太常统博士祭酒及太庙明堂太祝太史廪
牺太乐并诸陵令丞
按南齐书百官志太常府置丞一人五官功曹主簿
九府九史皆然领官如左
博士谓之太学博士
国子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建元四年有司
奏置国学祭酒准诸曹尚书博士准中书郎助教准
南台御史选经学为先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
经者以本位领其下典学二人三品准太常主簿户
曹仪曹各二人五品白簿治礼吏八人六品保学医
二人威仪二人其夏国讳废学有司奏省助教以下
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八年国子博士
何引单为祭酒疑所服陆澄等皆不能据遂以元服
临试月余日博议定乃服朱衣
总明观祭酒一人太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
元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正令史一人书令
史二人干一人门吏一人典观吏二人建元中掌治
五礼永明三年国学建省
太庙令一人丞一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
廪牺令一人丞一人置令丞以下皆有职吏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
诸陵令永明末置用二品三品勋置主簿户曹各一
人六品保与
  梁
梁改太常为太常卿统明堂二庙太史太乐等诸令

按隋书百官志诸卿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
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
农卿三卿是为春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而太常视
金紫光禄大夫统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
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及陵监国学等又置协
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之属以掌乐事太乐
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别有灵台丞诏以为陵监之名
不出前诰且宗庙宪章既备典礼园寝职司理不容
异诸正陵先立监者改为令于是陵置令矣
  陈
陈承梁制置太常卿国子祭酒等官品秩有差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太
常卿国子祭酒秩二千石品第三国子博士千石品
第四明堂太庙帝陵等令六百石品第五五经博士
六百石品第六太常丞太学博士国子助教司樽郎
六百石品第八
  北魏
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太常卿等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着
于令三卿太常光禄勋卫尉从第一品下少卿第三
品上协律中郎从第四品下太常丞第五品下协律
郎太祝令从第五品上太乐祭酒从第五品中辨章
郎廪牺令从第五品下礼官博士第六品中太乐博
士第六品下方舞郎从第六品中治礼郎从第六品
下太庙门仆第七品下祝史太常斋郎从第七品中
太史博士太卜博士太常日者太乐典录从第七品
下祀官斋郎太史助教第九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太常卿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