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至元二十年定
江淮以南三万户之上者为上县一万户之上者为
中县一万户之下者为下县上县丞一员簿一员典
史二员中县不置丞余如上县之制下县置官如中
县民少事简之地则以簿兼尉典史一员
顺帝至正十七年正月准山东分省咨团结义兵每
县添设主簿一员专率义兵以事守御
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
  明
明制县置丞簿及所属衙门等员
按明会典各县置县丞一员主簿一员所属衙门税
课局大使一员阴阳学训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僧
会司僧会一员道会司道会一员
太祖洪武三年令县丞一考无过者升知县
按明会典云云
宪宗成化九年令添设县丞专理劝农
按通纪成化九年添设苏松常镇湖州五府劝农通
判县丞各一员寻复添设北直隶七十三州县江西
二十县湖广十州县河南十三州县州判县丞各一
员专理劝农
皇清
  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定顺天府所属衙门宛平大兴
  二县设县丞各一员
  康熙七年
大清会典康熙七年定各县县丞主簿
因事添
革无定员

  属衙门税课司大使副使
因事设
立无定员
阴阳学训
  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僧会司僧会一员道会
  司道会一员江南山阳县河堤堤官一员水马
  驿驿丞一员递运所大使一员河泊所所官一
  员
以上大使所
官俱因事设立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国初各官满汉间有不同康熙九年改归
  画一正七品京县县丞正八品各县县丞正九
  品各县主簿未入流各县水马驿驿丞县税课
  司大使闸官递运所大使河泊所所官县阴阳
  学训术医学训科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

 县佐部总论
文献通考
  县丞
汉氏县丞尉多以本部人为之三辅县则兼用他郡
诸县皆有主刑狱囚徒 后汉署文书典知仓狱署
诸曹掾史凡诸县署丞皆铜印黄绶进贤一梁冠自
晋后无丞 宋惟建康有狱丞及夫隋氏革选尽用
他郡人汉已下皆用一人 唐置京县丞三员北京
太原晋阳各置一人高宗始为品官吏部选授为县
令之贰 宋初不置丞天圣中因苏耆请开封两县
始各置丞一员在簿尉之上仍于有出身幕职令录
内选充
 时两赤县簿尉多差出外本县阙官故耆有此请
皇佑中诏赤县丞并除新改官人熙宁四年编修条
例所言诸路州军繁剧县令户二万已上增置县丞
一员以幕职官或县令人充元佑元年诏应因给纳
常平免役置丞并行省罢如委是事务繁剧难以省
罢处令转运司存留崇宁二年宰臣蔡京言熙宁之
初修水土之政行市易之法兴山泽之利皆王政之
大请县并置丞一员以掌其事
 国史外补云县丞昔大邑有之至是不以邑之大
 小皆得置丞使主管常平坑冶农田水利
大观三年诏昨增置县丞内除旧额及万户以上县
令委是事务繁冗并虽非万户实有山泽坑冶之利
可以兴修去处依旧存留外余皆减罢建炎元年诏
县丞系嘉佑以前员阙并万户处存留一员余并罢
绍兴三年以淮东累经兵火权罢县丞十八年置海
陵丞一员嘉定后小邑不置丞以簿兼
  主簿
汉晋有之自汉以来皆令长自调用至于隋始置之
 唐主簿上辖赤县置二人他县一人武德初以流
外为之高宗始以为品官吏部选授掌付事勾稽省
署抄目纠正县内非违 宋朝开宝三年诏诸县千
户以上置令簿尉四百户以上置令尉令知主簿事
四百户以下置簿尉主簿兼知县事咸平四年王钦
若言川陕县五千户以上请并置簿自余仍旧以尉
兼从之天禧五年剑州梓潼等各增主簿皇佑五年
诏南川县置主簿嘉佑五年婺州义乌永康武义浦
江四县置主簿熙宁四年陕西河东沿边城寨置主
簿
  镇戍关市官
隋镇置将副戍置主副关市置令丞 唐因之各有
上中下三等
 关令古官戍主晋末之显职镇将后周之通班今
 以其卑贱与隋制同故举隋而已
宋制诸镇监官掌巡逻盗窃及火禁之事兼征税榷
酤则掌其出纳会计镇寨凡杖罪以上并解本县余
听决遣
 按后之称县佐曰丞簿尉然而汉书百官志所载
 只丞尉而已簿虽起于汉而志无之又丞尉虽皆
 县佐而各有印绶簿独无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
 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州
 郡县皆有之所职者簿书盖曹掾之流耳汉人所
 谓高士不为者御史府之主簿也容斋随笔言元
 丰令文寺监主簿专以□考簿书为职不得与卿
 丞联署文书然则主簿之官虽在雄要之司犹为
 卑贱而况县乎后汉缪彤为县主簿县令被章见
 考吏皆畏惧自诬而彤独证其枉考掠苦毒换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