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之例
如灵寿王征羌侯之类是也至明帝时有四姓小侯
乃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谓外戚子弟以小年获封者
又肃宗赐东平王苍列侯印十九枚令王子年五岁
以上能趋拜者皆令带之此二者往往皆是未有土
地先佩侯印受俸廪盖至此则列侯有同于关内侯
者矣
  论三国魏爵
按汉人尝称万户侯盖列侯之大者多食万户魏则
虽亲王所食未有及万户者汉光武封功臣如邓寇
辈皆以元功食四县范晔犹以为惩韩彭之戮存矫
枉之志故不大其封土使之得以功名自终魏则诸
王所食不过一县盖封建之制至曹魏而规模益贬
矣然以天下户口之数考之西汉盛时至一千余万
而魏氏仅六十六万有奇盖郡国所上户口犹不及
汉十之一则宜其分封之户数不能如汉制也又两
汉户赋轻而魏晋以来赋重受封者皆食其户赋则
轻者不容不多而重者不容不少矣张绣传言时天
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存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
独以功封二千户亦一证矣
  论晋爵
按晋始封五等列侯之秩已不一永熙初杨骏辅政
普进封爵以求媚于众议者以为优于泰始革命之
初及诸将平吴之功其后赵王伦既诛贾后遂窃帝
位在职者皆封侯厮役亦加以爵位金银冶铸不给
于印故有白版之侯君子耻之则其所滥及者盖不
可胜道矣
  论北魏爵
元魏自道武兴于代北以来凡部落之大人与邻境
之降附者皆封以五等之爵令其世袭或赐以王封
逮中世以后则不缘有功而封者愈多陈骏传载献
文崩初迁神主于太庙有司奏旧事庙中执事官例
皆赐爵今宜依旧诏百寮评议群臣咸以为宜依旧
事骏独以为不可表曰臣闻名器为帝王所贵山河
为区夏之重是以汉祖有约非功不侯未闻预事于
宗庙而获赏于疆土虽复帝王制作弗相沿袭然一
时恩泽岂足为长世之轨乎书奏从之可见当时封
爵之滥然高允在太武时以平凉州勋封汶阳子至
文成时史言其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时百官无禄
允第唯草屋衣唯&#袍食唯盐菜恒使诸子采樵自
给则其时虽有受封之名而未尝与之食邑又道武
以来有受封为建邺公丹阳侯会稽侯苍梧伯之类
此乃江南土地未尝为魏所有可见当时五等之爵
多为虚封前史虽言魏制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
食一然若真食五分之一则不至如高允之贫乏且
受封丹阳会稽等处者皆三分之一亦于何而取之

  论唐宋爵
按诸侯王与列侯皆以其嫡子嫡孙世袭其所封之
受爵自非有罪者与无后者则爵不夺而国不除此
法汉以来未之有改也至唐则臣下之封公侯者始
止其身而无以子袭封者然亲王则子孙袭封如故
虽所谓茅土食邑多为虚名然咨受封之国与爵则
父没子继世世相承如吴王恪曹王明俱太宗元子
受封于贞观时中更武氏禄山之祸皇歼夷陵替
之余然其苗裔苟存则嗣吴王嗣曹王尚见于肃代
德顺之间至宋则皇子之为王者封爵仅止其身而
子孙无问嫡庶不过承荫入仕为环卫官廉车节钺
以序而迁如庶姓贵官荫子入仕之例必须历任年
深齿德稍尊方特封以王爵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
不袭也
肃宗尝问于李邺侯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
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官以
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以州郡治民然有功则
锡以茅土传之子孙至于周隋皆然唐初未得关东
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缯布而已贞观初
太宗欲复古制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多以
官夫以官赏功有二等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是
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为子孙远虑务乘一时之权
邀利无所不为向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
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
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
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上曰善按如邺侯
之说则知唐之所谓爵土o是虚名且无承袭盖受
封者于内府给缯布不得以自食其所封之地则只
同俸赐不可以言胙土矣故今叙唐之封建只及诸
王而凌烟功臣以下之封公侯者更不叙录盖既无
胙土世袭之事则封建之规模尽失矣
唐初如英卫之类其子尚袭封至中叶以后则此制
尽废又按唐会要神龙二年七月制功臣段志元屈
突通萧r李靖秦叔宝长孙顺德刘弘基宇文士及
钱九陇程知节庞卿恽窦苑君璋李子和张平高
张公瑾梁恪仁安修仁秦行师独孤卿云苏定方李
安远郑仁泰杜君绰李孟尝等二十五家所食实封
并依旧给可见当时所给实封缯布止受封者之身
如此二十五家则特旨依旧支给耳非通例也

 勋爵部名臣列传三
  金
  耶律怀义
按金史本传怀义本名孛迭辽宗室子年二十四以
战功累迁同知点检司事宗翰已取西京辽主谋奔
于夏怀义谏止之不见听乃窃取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