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与天泽合
遂擒子贞还上书陈便宜十事大略谓官爵人主
之柄选法宜尽归吏部律令国之纪纲宜早刊定监
司总统一路用非其材不厌人望乞选公廉有才德
者为之今州县官相传以世非法赋敛民穷无告宜
迁转以革其弊又请建国学教胄子敕州郡提学课
试诸生三年一贡举有旨命中书次第施行之至元
二年始罢州县官世袭遣子贞与左丞相耶律铸行
山东迁调所部官还授翰林学士参议中书省事奏
请班俸禄定职田从之俄拜中书平章政事复陈时
务之切要者十二策帝颇悔用子贞晚未几以年老
求退帝曰卿气力未衰勉为朕留措置大事俟百司
差有条理听卿自便三年十一月恳辞乃得请特敕
中书凡有大事即其家访问子贞私居每闻朝廷事
不便必封疏上奏爱君忧国不以进退异其心卒年
八十一始病家人进医药却之曰死生有命吾年逾
八十何以药为病危诸子请遗言子贞曰吾平昔教
汝者不少今尚何言耶
  不忽木
按元史本传不忽木一名时用字用臣世为康里部
大人康里即汉高车国也祖海蓝伯尝事克烈王可
汗王可汗灭即弃家从数千骑望西北驰去太祖遣
使招之答曰昔与帝同事王可汗今王可汗既亡不
忍改所事遂去莫知所之子十人皆为太祖所虏燕
真最幼年方六岁太祖以赐庄圣皇后后怜而育之
遣侍世祖于藩邸长从征伐有功世祖威名日盛宪
宗将伐宋命以居守燕真曰主上素有疑志今乘舆
远涉危难之地殿下以皇弟独处安全可乎世祖然
之因请从南征宪宗喜即分兵命趋鄂州而自将攻
蜀之钓鱼山令阿里不哥居守宪宗崩燕真统世祖
留部觉阿里不哥有异志奉皇后稍引而南与世祖
会于上都世祖即位燕真未及大用而卒官止卫率
不忽木其仲子也资禀英特进止详雅世祖奇之命
给事裕宗东宫师事太子赞善王恂恂从北征乃受
学于国子祭酒许衡日记数千言衡每称之以为有
公辅器世祖尝欲观国子所书字不忽木年十六独
书贞观政要数十事以进帝知其寓规谏意嘉叹久
之衡纂历代帝王名谥统系岁年为书授诸生不忽
木读数过即成诵帝召试不遗一字至元十三年与
同舍生坚童太E秃鲁等上疏曰臣等闻之学记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
不学不知道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盖自
尧舜禹汤文武之世莫不有学故其治隆于上俗美
于下而为后世所法降至汉朝亦建学校诏诸生课
试补官魏道武帝起自北方既定中原增置生员三
千儒学以兴此历代皆有学校之证也臣等今复取
平南之君建置学校者为陛下陈之晋武帝尝平吴
矣始起国子学隋文帝尝灭陈矣俾国子寺不隶太
常唐高祖尝灭梁矣诏诸州县及乡并令置学及至
太宗数幸国学增筑学舍至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
门学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乃至高丽百济新
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学国学之内至
八千余人高宗因之遂令国子监领六学一曰国子
学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学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
算学各置生徒有差皆承高祖之意也然晋之平吴
得户五十二万而已隋之灭陈得郡县五百而已唐
之灭梁得户六十余万而已而其崇重学校已如此
况我堂堂大国奄有江岭之地计亡宋之户不下千
万此陛下神功自古未有而非晋隋唐之所敢比也
然学校之政尚未全举臣窃惜之臣等向被圣恩俾
习儒学钦惟圣意岂不以诸色人仕宦者常多蒙古
人仕宦者尚少而欲臣等晓识世务以任陛下之使
令乎然以学制未定朋从数少譬犹责嘉禾于数苗
求良骥于数马臣等恐其不易得也为今之计如欲
人材众多通习汉法必如古昔遍立学校然后可若
曰未暇宜且于大都弘阐国学择蒙古人年十五以
下十岁以上质美者百人百官子弟与凡民俊秀者
百人俾廪给各有定制选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充
司业博士助教而教育之使其教必本于人伦明乎
物理为之讲解经传授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
道其下复立数科如小学律书算之类每科设置教
授各令以本业训导小学科则令读诵经书教以应
对进退事长之节律科则专令通晓吏事书科则专
今晓习字画算科则专令熟闲算数或一艺通然后
改授或一日之间更次为之俾国子学官总领其事
常加点勘务要俱通仍以义理为主有余力者听令
学作文字日月岁时随其利钝各责所就功课程其
勤惰而赏罚之勤者则升之上舍惰者则降之下舍
待其改过则复升之假日则听令学射自非假日无
故不令出学数年以后上舍生学业有成就者乃听
学官保举蒙古人若何品级诸色人若何仕进其未
成就者且令依旧学习俟其可以从政然后岁听学
官举其贤者能者使之依例入仕其终不可教者三
年听令出学凡学政因革生员增减若得不时奏闻
则学无弊政而天下之才亦皆观感而兴起矣然后
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