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武德三年改内书省曰中书省内书令曰中书
 令龙朔元年改中书省曰西台中书令曰右相光
 宅元年改中书曰凤阁中书令曰内史开元元年
 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天宝元年
 曰右相至大历五年紫微侍郎乃复为中书侍郎
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
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
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
&#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其禁有四一
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制&#既行有
误则奏改之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大捷祥
瑞百寮表贺亦如之册命大臣则使持节读册命将
帅有功及大宾客则劳问与给事中及御史三司鞫
冤滞百司奏议考课皆预裁焉以久次者一人为阁
老判本省杂事又一人知制诰颛进画给食于政事
堂其余分署制敕以六员分押尚书六曹佐宰相判
案同署乃奏唯枢密迁授不预姚崇为紫微令奏大
事舍人为商量状与本状皆下紫微令判二状之是
否然后乃奏开元初以它官掌诏敕策命谓之兼知
制诰肃宗即位又以它官知中书舍人事兵兴急于
权便政去台阁决遣颛出宰相自是舍人不复押六
曹之奏会昌末宰相李德裕建议台阁常务州县奏
请复以舍人平处可否先是知制诰率用前行正郎
宣宗时选尚书郎为之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
人从八品下


有令史二十三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
 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
 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修补制敕匠五十
 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
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
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
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
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
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
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
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绩以太子詹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
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他官居职者犹假他
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
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
易官名而张文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
品入衔自文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
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
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长
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
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
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
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
众务焉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
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
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
用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至于国
史太清宫之类其名颇多皆不足取法故不着其详
太宗贞观元年敕侍中朝堂受讼
按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元年五月癸丑敕中书令侍
中朝堂受讼辞有陈事者悉上封
元宗开元元年十一月庚寅改门下省为黄门省侍
中为监
按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辽
辽设北南二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而北南二
大王院各有太师太保司徒司空之官大于越则居
宰相上无职掌而尊同三公后设南面官又有丞相
三省等职
按辽史百官志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皇族
四帐世预其选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国舅五帐世预其选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堇太祖分北南院太宗
会同元年改夷离堇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师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南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师
南院太保天庆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大于越府大于越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
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遥辇氏
于越受禅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
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
契丹国自唐太宗置都督刺史武后加以王封元宗
置经略使始有唐官爵矣其后习闻河北藩镇受唐
官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