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牧出立于厅事东阶东南西面左右侍从如常赞
礼者立于牧南少退俱西向赞礼者引州官入就位
次引县令以下入门而左又引乡长入门而右俱入
就位立定赞礼者引牧升自东阶即位南向立又引
县令及乡长五品以上自西阶升堂进当牧前重行
北向如在位庭之仪立定上下俱再拜牧答拜上下
在位者皆逡巡避位赞礼者引县令以下及乡长俱
出赞礼者引牧降入赞礼者引长史以下次俱更衣
本司量设牧座于堂上讫赞礼者引县令及乡长俱
就西阶下又长史以下入立于东阶下俱北向赞礼
者引牧出升自堂就榻后长史以下并县令职事五
品以上应升者合班俱升诣座后立定牧升座诸应
坐者俱坐州县佐史以下入庭中重行北面西上州
县学生定于其后俱再拜讫就东阶下品官之后立
录事以印及职掌置于案录事一人引入升诣座前
录事取印及职掌以次进置于牧案讫录事引案降
出诸司以次谘判三条事讫坐者俱与赞礼者赞牧
兴引还后堂长史以下降出设会如常仪(
诸刺史以上准此其
乡长武官七品以上及德行有闻者皆升堂)

  万年长安令初上
河南洛阳县令
礼同诸县令附

其日令停于后堂设令位于厅事楹间近北南向设
乡长位于南方重行北面以西为上其勋官出身班
博士助教依乡长班又设丞位于东方西向设主簿
及尉位于丞南少退西向北上乡长以下俱集于县
南门外之西各有次司功整次纸名入谘赞礼者引
令出立于厅事东阶东南西向侍从如常仪赞礼者
立于令之南少退俱西向赞礼者引丞以下入就位
又引乡长入就位立定赞礼者引令升自东阶即位
南向立赞礼者引乡长文武官五品以上自西阶令
当进前重行北面以西为上立定上下在位者俱再
拜令答拜上下在位者皆逡巡避位赞礼者引乡长
降自西阶以出乡长在庭者继出赞礼者引令降自
东阶以入又引丞以下以次出本司量设床坐于堂
上讫赞礼者引乡长入立于厅事西阶下丞以下立
于门外道西东面俱北上赞礼者引令出升堂就榻
后又赞礼者引丞入及乡长文武官五品以上俱升
诣座后又赞礼者引主簿及尉入立于东阶下立定
令升座诸应坐者俱坐录事及坐者以下入立于庭
中北面西上学生位于其后俱再拜讫就东阶下县
尉后立录事以印及职掌置于案录事一人引升入
诣座前录事取印及职掌以次进置于令案讫录事
引案降出诸司以次谘判三条事讫丞及乡长俱与
赞礼者赞令兴引还后堂乡长降出设会如常仪(
诸县
令初上准此其乡长文武官七品以上及德行有闻者皆升堂)

宋史
  礼志
百官相见仪制干德二年诏曰国家职位肇分轨仪
有序冀等威之斯辨在品式之惟明矧着位之庶官
及内司之诸使以至轩墀引籍州县命官凡进见于
宰相或参候于长吏既为总摄合异礼容稽于旧仪
具无定法或传晋天福周显德中以廷臣内职宾从
将校比其品数着为纲条载于刑统未为详悉宜令
尚书省集台省官翰林秘书国子司业太常博士等
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翰林学士承旨陶谷等奏
两省官除授假使出入并参宰相起居郎以下参同
舍人五品以上官遇于涂敛马侧立须其过常侍以
下遇三公三师尚书令引避其值仆射敛马侧立御
史大夫中丞皆分路行起居郎以下避仆射遇大夫
敛马侧立中丞分路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并参三师
三公令仆郎中员外兼参左右丞本行尚书侍郎及
本辖左右司郎中员外御史大夫以下参三师三公
尚书令中丞兼参大夫知杂事参中丞三院御史兼
知杂及本院之长大夫避尚书令以上遇仆射敛马
侧立而避大夫遇尚书丞郎两省官诸司三品以上
金吾大将军统军上将军皆分路余官遇中丞悉引
避知杂兼避中丞遇左右丞敛马侧立余皆分路郎
中及少卿监大将军以下皆避知杂三院同行如知
杂之例少卿监并参本司长官丞参少卿诸司三品
遇仆射于途皆引避诸卫大将军参本卫大将军东
宫官参隔品凡参者若遇于途皆避公参之礼列拜
堂上位高受参者答焉四赤县令初见尹趋庭受拜
后升厅如客礼内客省使谒宰相枢密使以客礼阁
门使以上列拜皆答客省副使至通事舍人诸司使
枢密承旨不答焉自枢密使副宣徽使皆差降其礼
供奉官殿直教坊使副辞令官伎术官并趋庭倨受
诸司副使参大使通事舍人参合门使防御团练刺
史谒本道节帅节度防御团练副使谒本使并具军
容趋庭延以客礼少尹幕府于院长官悉拜防御本
团练判官谒本道节帅并趋庭上佐州县官见宰相
枢密使及本属长官并拜于庭
天长雄武等军使见
宰相枢密使亦如之

参本府宾幕官及曹掾县簿尉参令皆拜王府官见
亲王如宾职见使长府县官兼三馆职者见大尹同
赤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