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净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净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佛祖统纪。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年。徙右补阙。安禄山乱。屏居江南。李岘表置幕府。擢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山阳。勒子弟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着。书唯士大夫家传墓版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尝从荆溪受止观。为述大意一篇。大历初。卒于家。

  东城老父传。老父姓贾名昌。元宗时。为鸡坊五百小儿长。禄山陷洛。大驾幸成都。昌变姓名。依于佛舍。除地击钟。施力于佛。洎太上皇归兴庆宫。肃宗受命于别殿。昌还旧里。居室为兵掠。家无遗物。布衣憔悴。不复得入禁门矣。明日复出长安南门。道见妻儿。于招国里。菜色黯焉。儿荷薪。妻负故絮。昌聚哭诀于道。遂长逝息。长安佛寺学大师佛旨。大历元年。依资圣寺大德僧运平。往东市海池。立陀罗尼石幢书。能纪姓名。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建僧房佛舍。植美草甘木。昼把土拥根。汲水灌竹。夜止观于禅室。建中三年。僧运平人寿尽。服礼毕。奉舍利塔。于长安东门外镇国寺东偏。手植松柏百株。构小舍。居于塔下。朝夕焚香洒扫。事师如生。顺宗在东宫。舍钱三十万。为昌立大师影堂及斋舍。又立外屋。居游民取备给。昌因日食粥一杯。浆水一升。卧草席絮衣。过是悉归于佛。

  佛祖统纪。德宗兴元三年。翰林学士梁肃。学天台教于荆溪禅师。深得心要。以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乃删定为六卷。行于世。吏部郎中李华。尝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包括大部。若指诸掌。时士夫同学者。散骑常侍崔恭。谏议大夫田敦。皆学止观于荆溪云  宪宗时。初舍利入大内。夜放光明。早朝群臣皆贺曰。陛下圣德所感。韩愈独不言。上问愈。愈曰。微臣曾见佛经。佛光非青黄赤白等相。此是龙神卫护之光。上曰。如何是佛光。愈无对  河东节度使裴度奏。五台佛光寺庆云。见文殊大士乘狮子。于空中从者万众。上遣使供万菩萨。是日复有庆云。见于寺中。

  唐书柳浑传。浑早孤。方十余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浅。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学愈笃。

  韩愈传。时有贾岛。韩门弟子。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李罕之传。罕之陈州项城人。小拳捷初。为浮屠。行丐市。穷日无得者。抵钵褫o去聚众。攻剽五台下。

  钟传传。传凡出军攻战。必祷佛祠。积饵饼为犀象。高数寻。

  妆楼记。有女子卸冠者。奉观音大士。甚肃比丘尼。往往劝其修净土云。当作观音观。观其法身。愈大愈妙。自此夜恒梦见之。然甚小若妇人钗头玉佛状。一日其夫寄一玉观音。类梦中所见。自是奉之益笃。

  玉泉子杨希古。性酷嗜佛法。常置僧于第。陈列佛事。杂以幡盖。是谓道场者。每凌晨辄入其内。以身俯地。俾僧据其上。诵金刚经三遍。性又洁净。内逼如厕。必撒衣无所有。然后高履以往。

  唐书孟简传。简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常与刘伯刍归登萧俯译次梵言者。

  刘伯刍传。伯刍子宽夫。转左补阙。陈岵注浮屠书。因供奉僧以闻。除濠州刺史。宽夫劾状。敬宗怒谓宰相曰。岵不繇僧得州谏臣。安受此言。宽夫曰。众劾岵。独臣草状。应伏诛。推言所从。恐累国体。帝谠其言。释之。

  李德裕传。德裕敬宗时。为浙西观察使。元和后。天下禁毋私度僧。徐州王智兴绐言。天子诞月。请筑坛度人。以资福。诏可即显。募江淮间。民皆奔走。因牟撷其财以自入。德裕劾奏。智兴为坛泗州。募愿度者。人输钱二千。则不复勘诘普加。髡落自。淮而右户三丁男。必一男剃发。规影徭赋。所度无算。臣阅度江者。日数百。苏常齐民。十固八九。若不加禁。遏则前至诞月。江淮失丁男六十万。不为细变。有诏徐州禁止。

  酉阳杂俎。相传云。释道钦。往径山。有问道者。率尔而对。皆造宗极。刘忠州晏。尝乞心偈。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至今以为名理  兴元城固县有韦氏女。两岁能语。自然识字。好读佛经。至五岁。一县所有经悉读遍。至八岁。忽清晨薰衣。靓妆默存牖下。父母讶。移时不出。视之已蜕衣而失。竟不知何之。荆州处士许卑。得于韦氏邻人张弘郢  续酉阳杂俎。李正己本名怀玉。候希逸之内弟也。候镇淄青署。怀玉为兵马使。寻构飞语。侯怒囚之。将置于法。怀玉抱冤无诉。于狱中。累石象佛。默期冥报。时近腊日。心慕同侪。叹吒而睡。觉有人在头上语曰。李怀玉。汝富贵时至。即惊觉顾。不见人。天尚黑。意甚怪之。复睡。又听人谓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