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壬子。东平太原平阳旱。分遣西僧祈雨。

  至元二年。诏州郡设僧录等官。设三学讲。三禅会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二年二月甲子。诏谕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州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仍干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

  至元三年。诏僧道祈福。以僧机为总统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三年夏四月庚午。敕僧道祈福于中都寺观。诏以僧机为总统。居庆寿寺。

  至元四年春正月。禁僧官侵理民讼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六年。作佛事于太庙。诏升国师八思巴。号大宝法王赐玉印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六年十二月。作佛事于太庙。七昼夜 按八思巴传。八思巴者土番萨斯迦人族。款氏也。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诏颁行天下。诏曰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兴。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遂升号八思巴。曰大宝法王。更赐玉印。

  至元七年。禁僧冒据民田。更定其服色。是年启建白伞盖佛事岁以为常。请胆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七年闰十一月。诏谕西夏提刑按察司管民官。禁僧徒冒据民田。十二月建大护国仁王寺于高良河。敕更定僧服色 按祭祀志。至元七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于大明殿御座上。置白伞盖一顶。用素段泥金书梵字于其上。谓镇伏邪魔。护安国刹。自后每岁二月十五日。于大殿。启建白伞盖佛事。用诸色仪仗社直。迎引伞盖。周游皇城内外。云与众生。祓除不祥。导迎福祉。岁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书省奏请。先期中书奉旨。移文枢密院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扰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辖宫寺三百六十所。掌供应佛像坛面幢幡宝盖车鼓头旗三百六十坛。每坛擎执抬舁二十六人。钹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教坊司云和署掌大乐鼓板杖鼓筚篥龙笛琵琶筝□□七色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色细乐每色各三队三百二十四人。凡执役者。皆官给铠甲袍服器仗。以鲜丽整齐为尚。珠玉金绣。装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礼部官点视诸色队仗。刑部官巡绰喧闹。枢密院官分守城门。而中书省官一员总督视之。先二日于西镇国寺迎太子游四门。舁高塑像。且仪仗入城。十四日帝师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内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请伞盖于御座奉置宝舆诸仪卫队仗。列殿前。诸色社直暨诸坛面。列崇天门外。迎引出宫。至庆寿寺具素食。食罢起行。从西宫门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载红门。由东华门。过延春门而西。帝及后妃公主。于五德殿门外塔金脊吾殿彩楼而观焉。及诸队仗社直送金伞还宫。复恭置御榻上。帝师僧众作佛事。至十六日散。谓之游皇城。六月中。上京亦如之 按续文献通考。至元七年。诏请瞻巴金刚上师。住持仁王寺。普度僧员。

  至元八年。五月己巳。修佛事于琼华岛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九年。遣使祀兴国寺。又集僧诵大藏经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春正月。敕燕王遣使持香幡。祀五台兴国寺。秋七月集都城僧诵大藏经九会。十二月建大圣寿万安寺。

  至元十一年。以亦邻真袭帝师位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一年三月。帝师八合思八归土番国。以其弟益邻真袭位。建大护国仁王寺成。

  至元十三年。设资戒会。又命国师作佛事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三年二月辛酉。车驾幸上都。设资戒大会于顺德府开元寺。闰三月甲子。禁西番僧持军器。九月壬辰朔。命国师益邻真。作佛事于太庙。辛酉设资戒会于京师。

  至元十四年二月。诏以僧亢吉益邻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除僧租赋。禁扰寺宇者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六年命散都修佛事。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帝师卒敕设斋赐号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六年夏四月令泉州僧。依宋例。输税以给军饷。五月丙寅。敕江南僧司文移母辄入递。七月命散都修佛事十有五日。八月置大护国仁王寺总管府。十二月建圣寿万安寺于京城。帝师亦邻吉卒。敕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圆戒赐衣 按八思巴传。至元十六年。八思巴卒。讣闻赙赠有加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至元十七年。立都功德使司赐国师掌教所印。又印造戒本。颁诸路僧人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七年三月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人。五月辛酉。赐国师掌教所印。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