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尼。来归化者。求精检。有德行合三藏者。听住。若无德行。遣还本国。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诏从之。

  永平三年。迎置玉像于洛M报德寺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先是。于恒农荆山。造珉玉丈六像一。永平三年冬。迎置洛M之报德寺。世宗躬观致敬。

  永平四年夏。诏。僧祗粟。不得专委维那。令刺史共加监括。又诏。遣僧o户赵苟子等还乡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永平四年夏。诏曰。僧o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敝。亦即赈之。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及其征责。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券契。侵蠹贫下。莫知纪极。细民嗟毒。岁月滋深。非所以矜此穷乏。宗尚慈拯之本意也。自今已后。不得专委维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监括。尚书。捡诸僧o有谷之处。州别列其元数。出入赢息。赈给多少。并贷偿岁月。见在未收。上台录纪。若收利过本。及翻改初券。依律免之。勿复征责。或有私债。转施偿僧。即以丐民。不听收检。后有出贷。先尽贫穷。征债之科。一准旧格。富有之家。不听辄贷。脱仍冒滥。依法治罪。又尚书令高肇奏言。谨案。故沙门统昙。昔于承明元年。奏凉州军户赵苟子等二百家。为僧o户。立课积粟。拟济饥年。不限道俗。皆以拯施。又依内律。僧o户。不得别属一寺。而都维那僧暹。僧频等。进违成旨。退乖内法。肆意任情。奏求逼召。致使吁嗟之怨。盈于行道。弃子伤生。自缢溺死。五十余人。岂是仰赞圣明慈育之意。深失陛下皈依之心。遂令此等。行号巷哭。叫诉无所。至乃白羽贯耳。列讼宫阙。悠悠之人。尚为哀痛。况慈悲之士。而可安之。请听苟子等。还卿课输。俭乏之年。周给贫寡。若有不虞。以拟边捍。其暹等。违旨背律。谬奏之愆。请付昭元。依僧律推处。诏曰。暹等特可原之。余如奏。

  延昌□年。天下僧尼寺舍。至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世宗笃好佛理。每年常于禁中。亲讲经论。广集名僧。标明义旨。沙门条录。为内起居焉。上既崇之。下弥企尚。至延昌中。天下州军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

  延昌□年。灵太后。以李`言佛为鬼教。罚金一两 按魏书世宗本纪。不载 按李孝伯传。李`字琚罗。涉历史传。颇有文才。气尚豪爽。公强当世。延昌末。司徒行参军迁。司徒长兼主簿太师高阳王雍。表荐`。为其友正主簿。于时。民多绝户而为沙门。`上言礼以教世法导将来。迹用既殊。区流亦别。故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无过于绝祀。然则绝祀之罪。重莫甚焉。安得轻纵背礼之情。而肆其向法之意也。正使佛道亦不应然。假令听然。犹须裁之以礼。一身亲老。弃家绝养。既非人理。尤乖礼情。堙灭大伦。且阙王贯。交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斯言之至。亦为备矣。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又今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姓之情。方多避役。若复听之。恐捐弃孝慈。比屋而是沙门。都统僧暹等。忿`鬼教之言。以`为毁谤佛法。泣诉灵太后。太后责之。`自理曰。窃欲清明佛法。使道俗兼通。非敢排弃真学。妄为訾毁。且鬼神之名。皆通灵达称。自百代正典。叙三皇五帝。皆号为鬼。天地曰神o。人死曰鬼。易曰。知鬼神之情状。周公自美亦云。能事鬼神。礼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是以明者为堂堂。幽者为鬼教。非天非地。本出于人。应世导俗。其道幽隐。名之为鬼。愚谓非谤。且心无不善。以佛道为教者。正可谓达众妙之门耳。灵太后。虽知`言为允。然不免暹等之意。独罚`金一两。

  肃宗熙平元年。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采经律 按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熙平元年。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采诸经律。正光三年冬。还京师。所得经论。一百七十部。行于世。

  熙平二年。灵太后。令度僧不得滥取非人。僧尼不得私度。犯者。以违旨论 按魏书肃宗本纪。熙平二年夏四月乙卯。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即日还宫 按释老志。熙平二年春。灵太后令曰。年常度僧。依限大州应三百人者。州郡于前十日。解送三百人。其中洲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统维那与官。精练简取充数。若无精行。不得滥采。若取非人。刺史为首。以违旨论。太守县令。纲寮节级连坐。统及维那。移五百里外异州为僧。自今奴婢。悉不听出家。诸王及亲贵。亦不得辄启请。有犯者。以违旨论。其僧尼。辄度他人奴婢者。亦移五百里外为僧。僧尼。多养亲识及他人奴婢子。年大私度为弟子。自今断之。有犯还俗。被养者归本寺。寺主听容一人。出寺五百里。二人千里。私度之僧。皆由三长罪不及己。容多隐滥。自今有一人私度。皆以违旨论。邻长为首。里党各相降一等。县满十五人。郡满三十人。州镇满三十人。免官。寮吏节级连坐。私度之身。配当州下役。时法禁宽褫。不能改肃也。

  熙平口年。于城内起永宁寺。立佛图。高四十余丈 按魏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释老志。肃宗熙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