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呵成,不存罅隙,既省料土,更形坚固。且料埽入水,削如壁立,不作斜坡,适足以当冲,不能使水滑过,似非得法。至秸料亦非经久之物,因其中有心,质如灯草,最能吸水,使料易于腐烂,料烂则与沙土同,毫无劲力矣。监工曾见旧埽数处,虽形势相连,而根基已坏,一经盛涨,必即漂流,民埝定为所累。或云秸料为本地土产,用广价廉,舍此别无他料。诚能如监工前篇所言,多种藤柳,数年之后,便可足用,更毋须以巨万金钱,造此不经久之事。或又云料埽原以挑水,一两年后,水已收道,料埽虽烂,亦复何虑。监工殊不谓然,若不改弦更张,恐抢险不过养疽耳。为今之计,虽无他料可用,其埽工应先行改式。傍岸者使之联成一片,作斜坡入水,以导其流,并须多用木桩,牵连于岸,以坚固麻绳系之,其护埽所抛之石,亦宜加粗加多,位置得法,方可御冲刷之力。监工曾见有以石块排于埽上者,镇压秸料,不使为风吹去,抑何可笑。此外尚有石堤,如北镇一带,尚称稳固。而盐窝石堤,则已根底全虚,所未及坍记者,赖尚有石灰粘凑,然不能久矣。

一、盐窝至海口尾闾情形。

黄河尾闾:已由盐窝改道三次。首次向东北,由铁门关入海。二次向东,由韩家垣入海。三次向东南,由丝网口入海。今仅将三处情形,次第言之,尚有新挑引河一条,亦并论及。

铁门关海口:此系大清河尾闾。黄河改道由东以来,由此入海,历三十余年,至韩家垣决口,舍东北而向正东。今铁门关一道,前半已淤垫甚高,河身成为平地,莫可辨识。左右两堤,尽成村落。铁门关以下,堤已尽矣,一派黄沙,地极耨苦。约距铁门关下游八里,河形复见,有水直通于海。河边之地,虽系沙滩,而沙下不深,便有泥土。河中之水,平时约深二尺,大潮可涨至三四尺,可至萧神庙。若东北风大作,可增至五、六尺不等,由三沟子起,有船只可以出海,往来烟台。此次因河冻地潮,不能出海察勘,仅至三沟子以下十里,满地苇草,大潮所经,遂返辔不复前进。据土人言,往下八里,已见寻常潮汐,再往下十二里,便为海滨。海口有拦门沙,潮退时,仅深二尺,此沙共长宽若干,未曾履勘,揣度必不甚小。计自盐窝自铁门关海口约一百一十里。

韩家垣海口:自韩家垣决口,黄河尾闾,取道于此,垂八、九年。近复改道东南,韩家垣一带,已无黄河踪迹。惟自新萧神庙以下,距海约六十里之遥,复见河形,中亦有水,系最低之地,积水不消。闻距海约十一里,此河分为两溜,状如燕尾,然亦不深。海口亦有拦门沙,潮退时,直塞口门,不容河水泻出。此拦门沙,露出水面,宽约二里。查韩家垣一道,并未筑堤。计自盐窝至韩家垣海口,约一百里。

新挑引河:此河系于韩家垣决口之后,特于口门之下,挑挖一道,以便引水至萧神庙旧槽入海。然当时深仅四五尺,宽仅三丈,现在尚无此数,弯曲甚多。此河计长四十里,若取直共有二十五里,大约系循原有水道挑挖,节省工费之故。河底以萧神庙、韩家垣两处,挖深三尺,便有泥土,亦有泥土竟见于地面者。周围各村,均有井,深一丈一尺,即可见水,泥在水中,不甚深也。铁门关附近,有烧瓦器之窑,该处土质。概可想见。

丝网口海口:现在黄河之由此口入海,漫散地上,并无河道,小水时分为多,溜底均不深,中有沙滩正溜,水底深仅三四尺,有一两处,最深亦不过一丈。将近海口,则只有一尺四、五寸,此处水面甚宽,约有三百丈之多。闻海口并无拦门沙,想系流缓溜浅,其沙已于地上停淤,无可再送入海也。查北岭子决口之时,尚有上游三处,同时开口,故丝网口水流不猛。北岭子门之树,至今犹竖水中,古庙一座,亦巍然独立,是其明验。若谓辛庄等处房舍漂流,则系土屋不坚之故,非水力汹涌有以致之也。北岸于北岭子以下,并未设堤,惟以铁门关南堤为北岸,以护村落而已。南岸则由盐窝起,新行接筑一堤,距水约远二里。计自盐窝至丝网口,海口约九十里。

一、酌量应办治河事宜。

治河如治病,必须先察其原,欲察其原,必须先按脉理,方知其病原之所在,然后施药,不特厥疾可瘳,而且永无后患。若但按疮敷药,不问其毒发于何处,非良医之所为也。黄河在山东为患,而病原不在于山东,若只就山东治黄河,何异于按疮敷药,虽可一时止痛,而不久旧疾复作矣。盖其毒未消,其病根未拔也。夫水性犹人,初水善也,若不导之教之,性乃迁矣。天之生水,原以养人,何尝以害人。乃人不知其性,而防其迁,遂使肆为暴虐,生民昏垫,国帑虚糜,终无底止。推原其故,良因治水仅就一隅,不筹全局。今若一误再误,恐徒劳无功耳。欲求一劳永逸,宜先竟委穷原。由山东视黄河,黄河只在山东,由中国视黄河,则黄河尚有不在山东者,安知山东黄河之患,非从他处黄河而来,故就中国治黄河,黄河可治;若就山东治黄河,黄河恐终难治。请详言子:溯黄河之源,出于星宿海,取道甘肃,流入蒙古沙漠,改道多次,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