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骇也。不氏,疾始灭也。《春秋》之始也。注:《春秋》托王者,始起所当诛也。(《公羊》隐二年)
  《春秋》王鲁,以鲁为天下化。首明亲来被王化渐渍礼义者,在可备责之域。故从内,小恶举也。(《公羊》隐元年注)
  《春秋》王鲁,明当先自持正,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故略外也。王者不治夷狄。录戎者,来者勿拒,去者勿追。(同上)
  八月,宋公和卒。注:《春秋》王鲁,死当有王文。圣人之为文辞孙顺,不可言崩,故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宋称公者,殷后也。王者封二王后,地方百里,爵称公,客待之而不臣也。(《公羊》隐三年)
  辛亥,宿男卒。注: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公羊》隐八年)
  公子友如齐莅盟。注:《春秋》王鲁,故言莅以见王义,使若王者遣使,临诸侯盟,饬以法度。言来盟,亦因鲁都以见王义,使若来之京师盟,白事于王。不加莅者,来就鲁,鲁已尊矣。(《公羊》僖三年)
  齐侯来献戎捷。注:言献捷系戎者,《春秋》王鲁,因见王义。古者方伯征伐不道诸侯,交格而战者,诛绝其国,献捷于王者。(《公羊》庄三十一年)
  《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修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公羊》庄二十三年注)
  王者起,所以必改质文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烦。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质而亲亲;及其衰敝,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于质也。质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从子者,制由中也。(《公羊》桓十一年注)
  《春秋》定、哀之间,文致太平,欲见王者治定,无所复为讥。唯有二名,故讥之。此《春秋》之制也。(《公羊》定六年注)──右孔子托王于鲁。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继周者,即孔子也。百世可知,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由百世之下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是也。)
  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淮南子泛论训》)
  (以《春秋》为变周,可为孔子改制之证。且以《春秋》为一代,当淮南时已如此,盖莫不知孔子为改制之素王矣。)
  孔子曰:夏道不亡,商德不作;商德不亡,周德不作;周德不亡,《春秋》不作。《春秋》作,而后君子知周道亡也。(《说苑君道》)
  (孟子曰:“三代之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之时,周之天下未尝失也。孔子以夏、殷、周为三代,以《春秋》为一代,继周在《春秋》也。)
  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注:《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故有所失也。(《公羊》隐二年)
  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号以正人伦。(《繁露俞序》)
  (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王愆期以文王为孔子。自汉前莫不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改制之书。其它尚不足信,董子号称“醇儒”,岂为诞谩?而发《春秋》作新王、当新王者,不胜枚举。若非口说传授,董生安能大发之?出自董子,亦可信矣。且云变周之制,继周之弊,以周为王者之后,故《诗》以王降为风,《论语》“其或继周,百世可知”,皆指《春秋》王道而言。《淮南子》曰:“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说苑》曰:“夏道不亡,殷德不作;殷道不亡,周德不作;周道不亡,《春秋》不作。”皆以《春秋》为一王之治。诸说并同,尚赖口说流传。今得考素王之统者,赖是而传耳。)
  孔子曰: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东西南北,七十说而不用。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垂之万世之后,天下折中焉。(《盐铁论相刺》)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败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秋》乱世讨大夫,升平世退诸侯,太平世贬天子。)
  夫子行说七十诸侯无定处,意欲使天下之民,各得其所,而道不行。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人事浃,王道备,精和圣制,上通于天,而麟至。此天之知夫子也。(《说苑至公》)
  孔子曰:丘于《春秋》,始于元,终于麟,王道成也。(《春秋纬元命苞》)
  
  孔子改制考 卷09
  ○孔子创儒教改制考(凡大地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