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讳举例
  陈垣著
  
  序
  序
  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第二避讳空字例
  第三避讳缺笔例
  第四避讳改音例
  卷二避讳之种类
  第五避讳改姓例
  第六避讳改名例
  第七避讳辞官例
  第八避讳改官名例
  第九避讳改地名例
  第十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外戚讳例
  第十七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恶意避讳例
  卷三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二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第六十三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晋讳例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唐讳例
  第七十七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宋讳例
  第七十九辽金讳例
  第八十元讳例
  第八十一明讳例
  第八十二清讳例
  
  
  序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是与欧洲古代之纹章相类,偶有同者,亦可以法识之。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科学也。
  
  宋时避讳之风最盛,故宋人言避讳者亦特多。洪迈《容斋随笔》、王《野客丛书》、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皆有关于历朝避讳之记载。清朝史学家如顾氏《日知录》、钱氏《养新录》、赵氏《陔馀丛考》、王氏《十七史商榷》、王氏《金石萃编》等,对于避讳,亦皆有特别著录之条。钱氏《廿二史考异》中,以避讳解释疑难者尤多,徒因散在诸书,未能为有系统之整理。嘉庆间,海宁周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