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实学,缓求速效之一法。今山东之矿已为他人所笼,山西之矿亦为西商所觊,若东三省之金,湖南、四川、云南以及川滇边界、夷地、番地之五金,煤炭最为丰饶,他省亦尚不多。有矿之省,宜由绅商公议,立一矿学会,筹集资斧,公举数人出洋,赴矿学堂学习,数年学成回华,再议开采,察矿之质性。而后购机。水有开通运道之法,陆有接通大小铁路之法。而后采矿,能不用西师固善,即仍用西师,我亦可辨其是非而不为所欺。如是则得尺得寸,不等于象罔求珠矣。窃谓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故煤矿较他矿尤急,而开煤尤非凿井深入不为功,凡近地面之煤,其灰质必较多,其矿气必较重,其煤质必不甚坚结。土法之病,斜穿而不能深入,遇水而不能急抽,或积水淹,或架木圮,或煤气闭,或地火发,是四者皆足以坏井。即使浅尝可得佳煤,而所得无多,其井已废,数月必弃一井,一年必易一山,人力已竭,而佳煤未动,虽凿遍九州之山,而断不能得一可用之煤矿。[锅炉、气机止用烟煤、白煤,若炼铁、炼钢必须焦炭,非佳煤不能炼焦炭,非西炉、西法所炼亦不能精,此又煤矿之相因递及者]尝考英国之富以煤矿兴,故西人谓煤矿之利国利民实在五金以上,五金若乏,可以他物代之,煤则孰能代之?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虽有富强之策,安所措手哉?大抵西法诸事皆以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学将而后练兵,学水师而后购舰,学工师而后制造,学矿师而后开矿,其始似迟,其后转速,其费亦必省。或曰:必待学成而后开矿,如时迫效远何?无已,则有一变通之策焉。就本省内择取一矿,募西人之曾办矿厂确有阅历者与议包办,一切用人购器听其主持,不掣其肘,约定出矿后优给馀利,限满而不得矿有罚,即于局内设矿学堂,矿成获利以后,我之学生及委员、工匠皆已学成。此藉矿山为矿学堂之法也。[但须严定限制,止开此处。若全省包办,则其害甚大,不可行]记曰:“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若人无湛深之思,专壹之志,而欲乞灵富媪,安坐指挥以侥大利,盖不可得之数矣。
  更有一策,与西人合本开采,本息按股匀分,但西本止可十之三四,不得过半。尤为简易无弊,较之全为西人所据及,佳矿而不能开者,不远胜乎?此策在前三年则必梗于时议,此时或可行矣。
  铁路第十二
  有一事而可以开士、农、工、商、兵五学之门者乎?曰:有,铁路是已。士之利在广见闻,农之利在畅地产,工之利在用机器,商之利在速行程、省运费,兵之利在速征调、具粮械。三代以道路为大政,见于《周礼》《月令》《左传》《国语》诸书。西法富强尤根于此。中国道路之政久已不讲,山行则荦确,泽行则泥淖,城市芜杂,乡僻阻绝,以故人惮于出乡,物艰于致远。士有铁路,则游历易往,师友易来;农有铁路,则土苴粪壤皆无弃物;商有铁路,则急需者应期,重滞者无阻;工有铁路,则机器无不到,矿产无不出,煤炭无不敷;兵有铁路,则养三十万精兵,可以纵横战守于四海。凡此五学,总之以二善:一曰省日力,一日可治十日之事,官不旷,民不劳,时不失;一曰开风气,凡从前一切颓惰之习,自然振起,迂谬耳食之论,自然消释泯绝而不作。至于吏治不壅,民隐不遏,驿使不羁,差徭不扰,灾歉不忧,皆相因而自善。夫如是,故天下如一室,九州如指臂,七十万方里之地皆其地也,四百兆之人皆其人也。如人之一身,气脉畅通而后有运动,耳目聪明而后有知觉,心知灵通而后有谋虑,耳目者外国报也,心知者学堂也,气脉者铁路也。若铁路不成,五学之开未有日也。至铁路所不到之处,则先多修马路及行手车之小铁路,阜民敏政,亦其次矣。综观东西洋各国,自三十年来无不以铁路为急,日增月多,密如蛛网,大国有铁路数十万里,小国有铁路二三万里。[东西洋各国公设有铁路会,考求铁路利病新法,三年一举]今中国干路北起卢沟,南达广州,已归总公司建造,以后分造枝路,工尤省,利尤厚。其尤便者,凡借洋款皆须抵押,独修铁路一事,借款即以此路作抵,无须他物,商为之则利在商,国为之则利在国,况方今东海之权,我已与西洋诸国共之,门户阻塞,如鲠在喉,若内无铁路,则五方隔绝,坐受束缚。人游行于海上,我痿痹于室中,中华岂尚有生机乎?昔魏太武讥刘宋为无足之国,以此较两国胜负之数,谓北朝多马,南朝无马也。若今日时势,海无兵轮,陆无铁路,则亦无足之国而已。及今图之,为时已晚,若再因循顾虑,恐尽为他人代我而造之矣。
  会通第十三
  《易传》言通者数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谓通。难为浅见寡闻道,是谓不通。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中庸》“天下至诚”“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是西学格致之义也。[《大学》格致与西人“格致”绝不相涉,译西书者借其字耳]《周礼》土化之法,化治丝,饬化八材,是化学之义也。《周礼》一易、再易、三易,草人、稻人所掌,是农学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