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也)。又云。藏識訖名心。思量性為意。能了諸境相。是故說為識。如此則心意識。三相狀自別。又大方等如來藏經云。佛告金剛慧菩薩。如佛所化。無數蓮華。忽然萎變。無量化佛。在蓮華內。相好莊嚴。結加趺坐。放大光明。眾覩希有。靡不恭敬。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具足。如我無異。以此諸文證之。則知本識三寶具足。一體三寶之名。不徒立矣。
  性具正明中。上二句明本覺。妄下顯不覺。本覺中言性淨如空者。法華云。如虗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等。起信論云。心體離念。離念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然此心體周徧。故曰法界。發生諸法。故曰佛母。離諸相故。乃曰般若。或曰法性。佛性。尸羅。中道。實相。假名圓覺首楞嚴等眾名雖曰不同。無非召慈心體也。清淨覺經云般。若是一法。佛立種種名。是也。不覺中。妄想即煩惱道。隨染即業道。生死即苦道。三道流轉。如汲井輪。無由解脫。言容塵者。經云。陳如白佛。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不住名容。搖動名塵等。
  引證中。經即瞻剎經。具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所言諸法者。統而言之。十法界法也。所謂佛及菩薩。乃至地獄等。舊云心法佛法眾生法也。又作世出世法。非無此義。上說猶通也。次則涅槃經。其所引文。盡出如來性品。一下二句。言本具也。即下二句。顯修成也。迷凡悟聖者。古人所謂。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一性洞然。了無來去。貧女下喻顯也。性常下四句。結上兩喻。光喻珠。顯喻藏也。言貧女者。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如貧女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即於其家。堀出金藏。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彼貧女。有真金藏。不能得見等。力七額珠者。經云譬如王家有大力士。其人眉間有金剛珠。與餘力士角力相樸。而彼力士以頭觸之。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其處有瘡。即命良醫。欲自療治。及至醫時。執鏡以照其面。珠在鏡中。明了顯現。乃至云。一切眾生。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貪欲嗔恚愚癡之所覆蔽等。深叢覆寶者。謂煩惱性中。有如來藏也。移流雜味者。流浪六道受生也。
  然下結顯本有不失也。經云善男子譬如雪山有一味藥。名曰樂味(集解云。味體非樂。能生人樂也)。在深叢下。人無能見。有人聞香。即知其地。當有是藥。過去往世。有轉輪王。於此雪山。為此藥故。在在處處。造作本筒。以接是藥。是藥熟時。從地流出。集本筒中。其味真正。王既沒已。其後是藥。或酢。或鹹。或甜。或苦。或辛。或或淡。如是一味。隨其流處。有種種異等。一味藥即如來藏。在深叢者。喻煩惱之多。猶如深林不見此法也。聞香喻始覺也。輪王喻妙覺。在在處處接樂入筒者。喻如來方便接生入圓覺性中也。其味真者。喻方便所立種種法門。盡是妙法。輪王沒後。喻佛入滅。既無方便。遂成六道流轉也。酢醎等六味。對六道也。本性無玷者。喻眾生佛性。雖在六凡深叢中。神通力用相好。與果佛無異也。又可。然下二句總結三喻。光即寶藏額珠。淳即深叢美藥也。已上並顯本具爾。
  修成。初科中二。前至修顯來。明先佛修顯性具之理。後至位極來。明後賢志求不息也。初中前四句。明以果顯因。後四句辨因修證果。若然則不墮空見。因果灼然。言轉依者。則證無別證。證本自己法身。顯非別顯。顯本自有功德。如此則修性不二。生佛一如矣。
  次志求中。欲使未來皆斆果人修習也。此乃撮略大意。正文出涅槃經。彼云譬如二人俱聞。他方有七寶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斷貧窮。服其水者。增壽萬歲唯路懸遠。險阻多難。時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莊嚴種種行具。一則空手無所齎持。相與前進。路值一人。多齎寶七。七寶具足。二人便前問言。仁者彼土實有七寶山耶。其人答言。實有不虗。我已獲寶。飲服其水。唯患路險。多有盜賊。沙滷棘刺。乏於水草。往者千萬。達者甚少。聞是語已。一人即悔。尋作是言。路既懸遠。艱難非一。往者無量。達者無幾。而我云何當能到。彼一人復言。有人能過。我亦當過。若得果達。則得如願採取珍寶。飲食甘水。如其不達。以死為期是時二人。一則悔還。一則進步。前到彼山。多獲珍寶。如願服水。多齎所有。還其所止。奉養父母。賦給宗親。是悔還者。見是事已。心復生熱。彼去已還。我何為住。即便莊嚴涉路而去等。七寶山喻涅槃。甘美水喻佛性。一人悔者喻初發心懶墯菩薩。一人往者即久修精進菩薩。險道喻生死。賊喻四魔。棘刺喻煩惱。無水草喻難得善知識不習方便也。中間路值一人即喻佛也。
  次約乘勸中分三。初至赴感來。明先聖已證。我至下凡來。顯後賢志求。一至末文來。思惟起行。初中上三句。明諸佛真身所證之理不別。下三句明應身利物之念無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