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一一根塵。發得無作戒體。智論云。略則八萬四千。廣則塵沙無盡。然制法雖多。不出現前三業。所謂身處木叉.口處木叉.意處木叉。當知此三。即是毗尼藏也。所謂篇聚。總而謂之威德木叉。木叉即持戒之果號。由是始於鹿苑。終至鶴林。而囑累云。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等。此毗尼藏。佛滅度後。結集之時。有窟內窟外。謂之根本二部。後復分為五部。今南山律師所宗四分。部主曇無德師。即五部中之一也。且夫持戒要在圓融。識達其體。況戒學屬於事相。心法存乎理智。自非戒律制約三業。策勤四儀。則過患奚以防禦也。但眾生在惑業苦三道之中。妄想顛倒。不能守持。多尚虗頭。疎蕩放逸。若然者。須達其緣。生法理也。即此時持戒。業性本空。罪亦何有。唯是從緣流變。善惡隨彰。持犯互見。若了得緣生。方不滯於偏執。不著於有無。即此以為中道義也。故龍樹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只此一偈。下三句亦是助言。要之不出因緣二字。即此空.假.中三觀。廣如天台教中所辨也。若兀爾持戒。不了觀慧。此即人天福報。亦乃聲聞自調之謂。則不名究竟解脫。又淨名云。佛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忘舉。要言之。由因緣故。即有諸法。是則持戒者。能達法空。是名持戒。即六度中尸波羅蜜也。則不住二乘。直趣菩提之果也。又經云。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亦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大論云。或云即心是戒。何假他受。未敢取焉。何也。以一切眾生。下至蠕動.蜎飛。皆有佛性。亦具佛禮。以無戒善。不斷諸惡。輪迴生死。受報無窮。無由解脫。所以。十方諸佛三世聖人。乃至彌陀淨土。依正二報。並由願心取證。非誓不立。亦須全藉信願行力之所莊嚴也。恐煩久坐。不敢廣述。茲者伏承台斾。寵臨講席久坐。證明元照學問荒淺。言理疎野。不勝皇懼之至。判府樞密伏願成化千里。鎮撫萬樞。長為聖世之忠謀。永作教門之外護。我皇庶境。同集玅因。能說所聞。俱霑利益。

  講罷樞密上詩以謝

  心淨佛土淨。境空無一毫。風柯響林薄。華雨積庭皐。說法龍象遶。放生鱗羽逃。知師精戒律。功行不唐勞。

  為義天僧統開講要義

  高麗王子弘真祐世廣智僧統義天。同弟子壽良。航海求法。首登師門。元豐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偕館伴主客學士楊傑就寺。請師陞座。發揚細要。義天矍然避席。作禮。請所著書。歸遼東。摹板流通。
  講曰。現講四分律刪補羯磨疏。正當第三卷。明無作戒體。今日更不進文。略敘律宗綱要。自古禪講。凡欲說法。先說一道理。以通言路。以謂一切諸法。離相寂滅。非言語文字所能詮。非思量分別所能及。故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又云。若如來有所說法。則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義。又云。始於得道夜。終至涅槃夜。於是二中間。未甞說一字。又云。生生不可說。生不生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等。世人聞此。便謂佛法離言絕相。都無所說。然不知有因緣故。於無說中不妨作種種說。無說而說。說無窮盡。今日幸遇主客學士僧統國師。同請陞座。有此因緣。故不免東道西說。且酬來命耳。經云。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乃知一切眾生。本具常住真精妙性。其體清淨。其用自在。其相平等。不分而分。強說三義。聖凡一體。依正不二。聖人得之而無所得。眾生失之而未甞失。然此妙性。不離諸人現前一念覺知之心。推之於心則為心。推之於物則為物。則知世出世間諸所有法。同一真性。等無差別。故云。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此之謂也。但其法體不守自性。感物而動。隨緣而變。故諸眾生虗妄顛倒。於清淨中而生染著。故為煩惑。於自在中而起纏縛。故為漏業。於平等中而起分別。故為苦報。翻彼三義而為三障。流轉生死。經百千劫。受無量苦。不自覺知。真可憐愍。是以如來出興於世。為令眾生復本真性。以方便力種種開示一代時教。無非皆為趣一佛乘。故云。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令眾生了知自心。無始煩惑當體清淨。無量結業當體自在。無窮苦報當體平等。一法既爾。法法咸然。華嚴直爾而說。法華作方便說。不唯釋迦。過去諸佛已說。未來諸佛當說。現在諸佛今說。故云。十方一切諸佛。法亦如是。西天二十四祖.此方藂林禪德棒喝言句.天台賢首開拓法門.南山祖師闡揚律藏。方便提誘。皆為此事。但由眾生宜樂不同。致使宗途有異。佛法不貴多說多誦。說則是人能說。未審以何方便而能造趣。又復修何等行。而得作佛。學者至此。多或遲疑。往往世間學佛之人。止以口說。便為了當。豈知生死道中一無所濟。病苦臨身。精神罔措。此時方悔。悔何及邪。是故楞嚴經中。阿難尊者蒙佛開悟。身心明了。方能咨請修證法門。云。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故知口說。但自空解。欲入聖道。須修實行。修行之門。必先以戒而為基本。是故如來始於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即十重四十八輕。禁防心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