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叢林。故曰清規。如世間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世間不以法度。則不能攝大眾。故如來說法。不離折攝二門。成範者。謂此書。從十戒經等輯出。披閱行持。能成模範。感發後昆故。然清規。乃百丈大智禪師所著。弘法在唐。年代經久。故稱為古。成範。是笑嵓月心禪師所集。同在於明。相去不遠。故稱今也。節。略取義。謂此威儀。從諸部中略出故。宣律師者。南山律祖也。事蹟如香乳記明。葢佛滅度後。百年之中。西土傳法者。皆具禪法律三藏。因四祖鄔波毱多尊者。弟子五人。各執己見。開張毗尼。分為五部。宗者。殊難。自後傳法。惟授禪宗。及與經論也。從是以後。律燈漸晦。慧命懸絲。盛唐宣祖。撰行事鈔。建南山宗。中興律法。恐新受戒人。不諳行持。又出行護律儀。教誡初學。守護毗尼。其間凡有與沙彌相符者。雲棲大師皆採於此。以補不足。故曰。雖誡新學比丘。沙彌有可通用者。亦節出也。
  三隨機取要
  (本)良以末法人情。多諸懈怠。聞繁則厭。由是刪繁取要。仍分類以便讀學。
  良以等者。慨歎之辭也。如來滅後。法有三時。所謂正法。像法。末法也。正法千年。此時人根湻厚。聞法即證。像法千年。此時雖似正法。而聞法者多。修證者少。末法萬年。此時闘諍堅固。邪見增長。人多於此。見上生情因循懈怠。於世間法。厭簡思繁。於出世間法。厭繁思簡。由是之故。大師於威儀。經。律。清規。成範中。刪去繁文。撮為要略。以逗時機。分為二十四類。令其各不相參。何也。若以理論。戒體是一。若以事推。相有差殊。故須分類。便於初心習學者。得其頭緒。故曰仍分類。以便讀學也。
  四義該補入
  (本)間有未備。從義補入一二。
  間。中也。未備等句。正見大師為人之切也。謂此二十四門威儀之中。凡有事不具足。法不周備處。檢討琅函。從義補入。則理通決例。事法無差。初學行持。盡善盡美。庶使馬勝之威儀復見。而波離之軌範猶存。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也。
  五復指全書
  (本)其有樂廣覽者。自當檢閱全書。
  樂者。欲也。廣覽者。謂非以此而止也。葢由律海弘深。探之莫窮其底。義山高廣。仰之難覩其巔。是以取要刪繁。隨情便用。勿使初機望洋而退也。果能有殊勝念頭。願弘律學者。當檢閱沙彌威儀。十戒諸經。及清規。成範等全部。自悉其詳。不可得少為足也。
  二別列條章(二十四則)
  敬大沙門第一(凡五事○分三)初敬遮四法
  不得喚大沙門字○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不得轉行說大沙門過○不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
  敬者。敬信。是尊重義。謂有言必信。有教必從。不敢輕侮也。沙門者。肇師云。出家之都名也。此云功勞。謂修道有多功勞故。秦言勤行。謂勤修善法。行趣涅槃故。辯正論云。行超俗表。心遊塵外。謂之沙門。今言大者。對小而言。謂沙彌是小眾。受具足戒者。名為大僧。故曰大沙門也△不得者。遮止之辭。喚。是呼喚。字。是名字。謂不得直呼其名而呌之也。應云某師。律云。沙彌應以生年為次第。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為次第。比丘體是僧寶。故論戒臘。沙彌未入僧數。但論生年。縱是百歲沙彌。亦當禮新戒比丘足。應恭敬住。不得我慢貢高。有違佛制。古人親近師家。不敢稱其名字。以所住之山稱之。葢謂尊重故也。況沙彌小眾者乎△盜聽說戒者。謂黑白半月誦戒羯磨。及尋常所作一切僧法。佛制沙彌不得預聞。若私往竊聽。則與五逆同科。名為賊住之人。不得受具足戒。謂此具足戒。乃是諸大尊者。大權示現。請佛為末世比丘所制。然旃檀林中。曾無雜木。靈山會上。豈有凡夫。惟恐未受具戒者聞之。不解佛慈。反為不善。而破內外道也。或畏戒法森嚴。或輕緣起等事。因此而退失善心者。如以利劒斬截信根。則失將來佛命。故曰。與五逆同科也。深宜慎之△轉行說過者。謂展轉相傳而說也。以此告彼曰說。越分之事曰過。謂比丘有過。自有大僧舉罰。沙彌不得背後說其長短。亦不得屏處罵大沙門。及在前戲笑。傚其言語形相行步等。成範云。設有說者。當善遮護。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如誌公噉鴿。羅什吞針。不可以小見而窺大用也。善恭敬經云。謗師毀師。法中大魔。大律云。出家之人。所有言說。皆為利益。不應私忿。道說於他。論云。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使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不可向外人說比丘過惡也。若說過罪。則壞法身△坐見大沙門過不起者。謂大沙門。乃佛祖後裔。輕慢沙門。即輕慢佛祖也。然尋常見尊長過。尚應起立。問訊起居。況見大沙門過。豈可肆坐不起也。此句重在見字。孝名為戒。先後當尊。坐視不起。長己傲心。動他瞋念。大悲經云。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凡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耆年善友。無不側身讓之。故感成佛以來。山林人畜。皆共欽仰。皈敬於佛也。禮云。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也。行護云。見須起立。坐須讓位。若路相逢。即當下道。側立於旁。待過方行。凡有教益。當叉手立聽。作禮謝之。若被叱責。不得張目怒視